讀書随記随感 【非暴力溝通】讀書分享 - 4

#讀書随記随感 【非暴力溝通】讀書分享 - 4

第一章 讓愛融入生活

人生的抉擇(上)

随記: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同時,它還促使我們仔細的觀察,發現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請求。它的方式雖然簡明,但能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内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産生全新的體會。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過強調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于互助 。

随感:

“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看到這裡,我想到了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提出的:

“從出生起,我們便一直在做着各種各樣的決定,這些決定形成了我們的性格和生活目标(有時是隐含的),以及我們對感知到的不安全感和壓力所作出的回應方式。

- 我們自己是誰(好還是不好、能幹還是不能幹的自我認知)

- 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安全的還是有威脅的、友好的還是不友好的看法)

- 我們要做的,是求生存還是求發展(基于以上認知和看法的決定)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我們所有人都做出了一系列的決定。我們意識不到自己在做出決定或者在存儲這些決定,但我們确實在做這兩件事。這些早期決定構成了我們的“核心信念”或“個人邏輯”,而這些決定大都是我們在5歲之前的童年階段做出的,然後我們用這些童年時期形成的“核心信念”或“個人邏輯”過着成年人的生活。就好像我們的人生是由一個5歲的孩子在掌握方向盤——尤其是在們有壓力的時候。”

當我們沒有覺察的時候,我們兒時所形成的私人邏輯驅動着我們作出條件反射地反應,這時我們處在無意識中,也就是說我們意識不到我們行為背後的信念,我們隻是憑直覺作出反應。

而非暴力溝通需要我們帶着覺察,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覺察發現自己的“私人邏輯”,把自己從無意識中帶到有意識中來,通過專注于彼此的觀察和感受,看見自己和他人的需求,然後有意識地使用語言去表達我們的願望。

要從無意識到有意識,我們需要刻意練習,需要在生活中做功課,将自我覺察、将非暴力溝通在生活中實踐。行動起來,我們就一直在前進的路上,如果隻停留在理論層面,什麼都不會改變。

實踐:

前天老媽把黃得差不多的文竹上所有黃葉都剪了,包括長出來的兩條超長的莖,然後很開心的拿給我看,我一看基本上是給文竹“從長發剪成了平頭”,隻剩幾根主幹和幾片綠葉。

以前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怎麼把樹都剪秃了?”、“那兩根好不容易長得那麼長的綠枝就這樣沒了?”,那麼我很可能會開啟指責模式或者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前天我看着老媽滿臉的自豪,我感受到當下她的需求是被認可,她在想辦法救活文竹,這時候文竹的外觀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老媽的用心和付出,有了這個覺察,我看着精剪後的文竹忽然覺得好可愛,忍不住哈哈大笑,然後感謝老媽救活了文竹。

我想這就是“不再條件反射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吧️。

Melody Shi

2020.10.16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