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這是《荀子·勸學》中的一段,這段話可以說充滿哲理和先人智慧,直到今天,都是指導我們人生的哲理名言,而《勸學》,也是體現荀子思想的著名篇章。“锲而不舍”這個成語就出自這篇文章。

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一般把他認為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不過他有自己的獨特思想。他反對天命,不信鬼神,認為大自然的運行是有它的規律的,人的力量可以制服天,并主張因地制宜,使天時為農業服務,發揮人的才能,促使萬物增長變化。這些見解在當時非常進步的,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

荀子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寫的《勸學》,運用許多貼切的比喻來勸導人們堅持不懈地認真學習,其中許多議論精辟透徹,富有啟發性。文章一開始就寫到人接受教育,尋求學問是不可廢棄的,靛青這種染料是在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它的顔色卻比藍草更深,這是他用來比喻學生勝過老師,或者後人勝過前人,這就是所謂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荀子又用镂金石來比喻學習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他寫到,刻一下就停下來,爛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和石頭,也可以把他們刻穿。所以人們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來學習,這樣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荀子在勸學中還寫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意思是不一步一步地走,不會到千裡之遠;不是一條一條小河的水彙合起來,不會成為江海。它用來比喻學習是一個由少到多,日積月累的過程,高深的學問和淵博的知識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他的這些見解,現在依舊常被人們在教育中引用,也确實是經過實踐證明的真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