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小菜,兒時的味道
我們時常感歎,現在的菜不是過去的味了,不好吃。
的确,如今在菜市場再也買不到小時候那種味道的菜了。
其實不是菜不好吃了,是你吃不到好吃的菜了。你承認也好,相信也罷,就算你有錢,你也沒地方買到農家自種菜了,你也吃不到這個味。
上個周末,鄰居送了我一把長豆角和一條絲瓜,還有兩個西紅柿和一些辣椒。她爸爸從鄉下帶來的農家自種菜。
好難得,真的很感謝她的饋贈,很久都沒吃到過了。
迫不及待地在水龍頭底下洗淨西紅柿啃起來,兒時吃過的味道瞬間就從味蕾中散發出來,那是一種久違的味道,卻依然熟悉。
幼時母親種的西紅柿,總是很小,眼看着它們從算盤珠子大慢慢長到雞蛋大,望眼欲穿地盼着它們長大成熟,青色的外衣變成紅色的盛裝總是那麼漫長,而且充滿着艱難險阻。因為一部分果實還等不到成熟就漸漸夭折了。那時的菜,大抵都如此,不僅果實不夠好看,連收成也是很低的。能夠成活下來的都是精品,也是物競天擇的結果吧。
當天把長豆角和絲瓜一起炒了,這麼新鮮的有機菜可不能浪費。
除了油鹽,什麼也不放。炒出來的菜卻有一種淡淡的香甜味,特别是長豆角,最原始的水煮法,也是小時候媽媽的做法。那個味道是菜市場的豆角從來無法帶來的味道。吃一口,就找到了小時候的味道。
規模種植出來的菜,用現代化的手段來培植,無論是生長季節,還是生長周期,都和過去小農自濟自足地種植完全不同了。特别是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和轉基因技術等的綜合運用下,種植出來的菜又茁壯又好看,就是少了點味。那些沒吃過有機菜的人估計都沒法分辨出來。
昨天,幸福來得太突然。
女兒姑姑回鄉下喝喜酒,順道回了婆婆家,知道我們稀罕農家菜,不辭辛勞地給帶了一些小菜回來,空心菜、茄子、辣椒、豆角、絲瓜、苦瓜、西紅柿,品種真豐富,還有婆婆種的香瓜、西瓜和玉米。
當晚就把空心菜、茄子給吃了。光顧着吃,忘記拍照了。這不,今晚把空心菜梗子也炒上了。
嘗了一個香瓜,還熟得不透,果肉有些硬,香味也欠缺了一點,想必是摘早了點,但特别新鮮。西瓜還沒吃,可以想象,口感肯定趕不上市面上賣的西瓜,那些甜得齁的水果也不知是怎麼弄出來的,婆婆種的瓜果都是原生态自然成熟的,都是它們本來的味道,淡淡的甜。還有玉米,小時候常見的“癞子苞谷”重出江湖,個頭不大,也不算飽滿,長相雖難看,味道卻不差,可以确定它們不是轉基因玉米。
現在就算你想看看“癞子苞谷”長啥樣子,你也很難得以一見。菜市場上沒有,超市更沒有。那些玉米長得粒粒飽滿,個頭也大,雖然也是本地産,估計品種都是轉基因種子。那長相,稱得上健碩。
想起我的兩位老領導,一位在自家的小花園裡種上了菜,一位在城郊租了農民的地種菜。自己種菜自然是要費很多神,投入的成本并不比買菜花得少,可他們依然樂此不疲,為的就是那一點純正的味道,那份吃到嘴裡的放心與舒心!
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城鎮化的演變,那份口感越來越奢侈,越來越遙遠……
- 上一篇 人果然是貪婪的
- 下一篇 玫瑰的四段感情,不是一般女人能幻想的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