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你成長的核心因素
往更深層次看,這些限制你成長的底層牽引力,其實是來自家庭、自我、環境等内在外在兩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
1.内在關系:影響驅動力
哲學家梁漱溟:“人一生要處理好三層關系,自己與世界的關系,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自己與自己的關系。”
但其實,你與世界的關系,就是你與自己的關系的一種投射。
這種内在關系,往往是童年時期形成的,也就是你和父母構建的關系,影響到你對世界的感知。
舉個例子,我們普遍的認知是,職場的本質是一種交換。你以為你一直都在拿自己的時間、精力,和老闆、同事以及客戶做交易。
錯了!其實你一生都是在和自己做交易。
比如,你工作勤奮上進,難道真的是為了那點績效和獎金嗎?從核心來講,難道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長訴求嗎?而年輕人在職場中躺平,難道不是因為對自己無力改變現狀的一種擺爛嗎?
古人說:行有不得,不求諸人,反求諸己。
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中生存,其實不管什麼關系,本質上都是你和自己的關系,它會演變成你的内驅力。
當你自己強大了,自己改變了,你身邊的世界才會随之改變。
環境沖擊底層思維
我們可以說,原生家庭也就是你的出生點位,就決定了後續很多的發展方向和風格。
就比如,為什麼沿海城市經濟更發達?古有先民逐水而居,現有城市近水而設。
首先,沿海地區地勢平坦,雨水也充足,内可耕種外可出海捕魚,吸引大量人口聚集;其次,運輸條件好,發展港口運輸,便于各國間貿易交流。人流動起來,經濟就活了。
經濟好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就好了,教育、醫療等基礎配置自然也就起來了。還會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員加入,助力沿海城市發展。長此以往,政策、人才、資源必然也會更傾向于發達的沿海城市,這也就是經濟學中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
換到人身上也是如此,你原生家庭的資源、教育水平和思維方式,就會影響你前半生的很多重要抉擇。
但人跟城市不一樣的是,人是活的,可以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個城市;另外,人還有着自我覺醒和叠代能力,但這個能力也取決于你所處的環境和信息攝入。
就比如,一個孩子大學英語八級,畢業後再也沒咋用,不要懷疑,十來年後跟個高中生也差不多。
而一個連普通話都說不利索的福建人,跑到國外十來年,如果他不是躲在唐人街或者法拉盛不出來,他的英語水平要完爆當初的八級高手,相比于大學,環境對人的塑造更持久、更有決定性。
而且是環境改變人的思維,思維會進一步改變境遇,反過來再改變思維。
但這個過程無疑是緩慢且痛苦的。這也是為什麼“小鎮做題家”這個詞,之前引發了廣泛讨論?
就是太多的小鎮青年來到大城市後,新環境帶來的沖擊感太強,打破了原有認知和思維方式,甚至内心驕傲的破碎。
時間精力,被内卷消耗
除了内在關系和所處環境的限制影響,我們所有人都共有的、最公平的一個限制因素,就是時間。
但多少人沒有真正意識到,時間和年齡的寶貴呢?
多少人,曾經一腔熱血、躊躇滿志進入社會,立志幹出一番事業?然而,幾年摸爬滾打蓦然發現:勤勤懇懇打工好幾年,還不容易打拼到中層,人卻已到中年。
越往上晉升越難,職場後生像韭菜一茬茬冒出來,比你優秀、精力旺盛的比比皆是;身上背負的擔子還越來越重,精力被各種瑣事牽扯,孩子、房子、車子月月要供。看似外表光鮮,内心卻感慨“活得不如狗。”
身上已經被潛移默化的社會規則、人倫五常,套上了層層枷鎖。想要突破,是非常艱難。
而你奮鬥一生,隻不過是在自己父輩的基礎上略好。你是否會心有不甘呢?
所以,想要過好這一生,一定要規劃和管理好你的時間和精力。這些才是你人生最寶貴的财富。
什麼是勞動力?就是你的時間和勞動去換取報酬,但過度的占用就是消耗和剝削。
這就是為什麼當下那麼多年輕人反感“職場内卷”,更多時候,我們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在為别人的夢想“買單”。
然而,道理我們都懂。韓寒也曾說過,“為什麼我們看過這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很多時候,是我們沒有從底層驅動力上去尋找原因。
如何從底層上對自己進行改變?
1.反思,提升認知能力
傅盛說,“人跟人之間最大的差别,就是認知上的不同。”人和人最終比拼的,是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對行業的洞察。
隻有你真正認知了這個世界,了解它的運行規律和内在邏輯,你才能夠有真正的進步。
而提升認知最好的方法,就是學會反思。
什麼是反思?反思就是對産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是對一開始的假設進行校正。
我們通常做事的順序是:做出假設→采取行動→産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則是: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我們隻有不斷反思過去的經曆,提煉精華,指導未來,才能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讓自己有所進步。
在學習的過程中,反思不僅能讓我們發現知識誤區,促進已有知識産生新知識,還能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那我們日常生活如何訓練反思能力呢?
① 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② 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生活每天都在生産未經加工的經驗素材。我們的判斷來源于經驗,而有效的經驗來源于對判斷的反思。反思,讓我們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讀,成為洞見。
③ 培養記反思日記的習慣。
記錄反思日志時,不僅要記錄事情的結果,更要記錄自己的情緒和思考的過程,列出改進計劃。
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可以記下面幾個問題:
當時思考時,我考慮這件事情的目标了嗎?如果考慮了,當初的目标是什麼?
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提高成就的量級
① 成就=成功率×影響力×速度
成就如果拆分成公式,至少取決于三個因素:做事情的速度或做事情的數量,每一件事的影響力,以及做事的成功率。
成就=成功率×影響力×速度。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