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歡欣雀躍,也望而生畏

        這個五一,你回家了嗎?

        是歡欣雀躍式的主動,還是腳步沉重式的被動?回家讓你整個人更好了,還是更不好了?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不願意回家的,或者說,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家。

        我出生在農村,有一個大我五歲的哥哥,父親是一位教書先生,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

        我并不太喜歡我的母親,因為她兇。我小時候曾暗暗發誓,長大後,一定要成為一個和她不一樣的女人,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很溫柔的媽媽。

        我喜歡我爸,更喜歡我哥。因為站在講台上的父親讓人又敬又怕,而童年更多的時間,我是我哥甩不掉的小尾巴。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哥代替父母,給了我更多的陪伴。

        喜歡帶來喜歡,所以不喜歡也帶來不喜歡,我媽似乎也更喜歡我哥。

        我小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想,是不是因為我哥更優秀?長大後慢慢明白,有的喜歡,無關優秀與否。

        這種“偏心”的爆發,在我結婚那年。兄妹倆的婚禮一前一後,一份現在看來毫不起眼的魚丁,成了關系爆發的導火線。而在這之前,一句“你為什麼要跟你哥搶”,已經讓我心生委屈:明明,我才是小的那一個……從那以後,我有兩年的時間,沒辦法好好地喊出一聲,“媽”。

        我結婚了,但是我還是沒有家。娘家已經默認,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婆家卻遲遲沒有接受我的意思,畢竟還是個外人。一時間,我宛如遊魂。惡與防備也更明顯,畢竟,一個連被媽喜歡都做不到的人,如何能得到别人的喜歡?誰都不是我的軟肋,我亦沒有铠甲。

        開始想要變得柔軟,是在我的孩子三歲以後。第一次發現,即使我不優秀,做不了好吃的飯菜,偶爾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可是這個小家夥兒依然想要抱着我。他們說,這叫無條件的愛,本該是父母給到孩子的,可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卻是在我的孩子那裡。

        如果說,我從生活上照顧着我的孩子,那麼,他的回報,就是從精神上滋養着我。

        有了孩子給到的這份愛,我終于敢回過頭去看我的母親。或許,她愛我,隻是不知道如何愛我;或許,她不是不想愛我,隻是因為她也未曾被好好愛過,所以不知道怎樣去愛一個女兒;或許,她不愛我。不管是哪一種,都沒有關系,那,我去嘗試着愛她。

        我沒辦法對她說“我愛你”,所以有時候我會抱抱她;我沒辦法對她說“我愛你”,所以在她過生日時我給她買像公主一樣粉粉的蛋糕;我沒辦法對她說“我愛你”,所以我拉着父親,讓他們一起補拍一組婚紗照。我抱着孩子,靜靜地站在一旁。這一張照片,可能是我們彼此釋懷的開始。

...

        我現在和母親的關系,也依然沒有親密到我曾經羨慕的那種:上街手拉手,衣服可以互相穿,偶爾說點私密的話。不過我并不糾結,也不絕望。我有時間會帶着我的孩子回家,看看他們,也讓他們看看我們,我很好,我們都會越來越好。

        真的應了那一句,走的每一步,都是回家的路。這個端午,你,會回家嗎?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