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體制後的生活
一轉眼離開體制已兩月有餘,期間,不僅工作發生了改變,連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而導緻消費觀等也受到了影響。
這些變化,我能适應,能很好的适應,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生存與生活的的平衡,惰性與理想的平衡,我還在探索着,尋求着……
變化一:
從學校到機構,工作環境與單位機制的變化,我倒還能接受,且能學到東西,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一直處于不斷進步的狀态。
但福利待遇比之前少了四千左右,讓我不免暗自神傷,但也隻能安慰自己,人生有舍有得,不必過于患得患失,況且,要相信一切都是暫時的,難道一輩子就隻配拿這幾千元的窩囊費?
即便如此,重新選擇,我依然會堅定的離開,人生不隻是為了活,不能隻有苟延殘喘。
變化二:
之前學校食堂,一日三餐免費供應,不說營養豐富,倒還幹淨衛生,連碗兒也不用刷。
現在成了自由人,一日三餐隻能自己解決。買着吃,又貴又不衛生,隻能圖個溫飽,且又以碳水偏多,不利于我保持身材不說,多油多鹽的,對腸胃與皮膚非常不利。
在外面吃了大半個月的午飯後,我受不了了。決定自己做飯,帶飯吃。
每天晚上下班後,去廚房烹饪第二天中午的夥食,一定要有蛋白質,有膳食纖維。第二天早起,再自己準備早飯,順便把中午的主食給蒸一蒸。比如:玉米,紅薯等。
等到休息日,再去市場買點牛肉,羊肉,排骨等,還要再給自己煮點養顔粥。
總之,怎麼營養怎麼健康怎麼吃。我可是一點也不想虧待自己。
想當初那個有潔癖,讨厭廚房,不會做飯,拒絕做飯的自己,現在也能遊刃有餘的進出廚房了。
會覺得辛苦嗎?
不會,因為在做飯中找到了一絲平靜,在此過程中,複盤一下即将過去的今日,不足在哪裡?所思在哪裡?明日的目标在哪裡?倒也成了一種解壓的方式。
況且,我又多了一項生活技能,能很好的照顧自己的一日三餐,我想,我已超越了鄭州大部分的打工人。
變化三:
之前在學校,一天裡,除了工作以外,看書,跳舞,彈琴,我都能兼顧到,甚至還能早起跳一小時的減肥操。
可如今,我隻能兼顧兩樣。
剛開始,很焦慮,因為必做的四項,少了一項我都會很難受,更何況現在少做了兩項。
壞習慣的養成快得可怕,一轉眼,我都很久很久沒跳過舞了,一直進不去那個狀态,再也不是當初能跳到深夜不睡覺的我了。
怎麼辦?
那就去上舞蹈課,正好課時也快用完了,再續個費,一周四晚的課;這個堅持了七八年的愛好,絕對不能斷送了。
可晚上的時間用來上舞蹈課了,琵琶課怎麼辦? 晚上沒法跟着網課練,那就早上練,減肥操先停了,反正舞蹈課的運動量也夠大。
那看書怎麼辦?
本來就不聰明,不看書豈不是更蠢了。
休息日的時候看書,一切事情讓步于看書!
再過一個月,就不用坐班了,到時候上午的時間都用來看書,把自己喜歡的法律給規劃起來。
變化四:
以前在學校,因為吃住不花錢,所以周末消費時,成百上千的倒也沒在意過。
可如今,就沒有不花錢的地兒,以至于商場吃飯也不去了,畢竟沒有自己買菜劃算;車也不打了,畢竟打車錢能買好多菜;衣服也不買了,畢竟精神的富足比物質的充盈要重要的多,斷舍離也更有助于身心愉悅。
總之,越來越會過了。
不該花的錢,那真是一分不想花。
如今,說好聽點是自由人,說難聽點,我就是社畜,一個早九點半,晚六點的社畜。
這兩個月快得可怕,以至于我都驚恐于沒時間停下思考。
可是,我不甘,不甘臣服于生存,不甘臣服于惰性,不甘随波逐流,碌碌無為,不甘做一個庸俗之人。
我想抗争,同歲月抗争,同衰老抗争,同時間抗争,同懶惰抗争,同命運抗争。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體面的生活更不容易。
可我偏要體面的生活……
- 上一篇 時光如梭
- 下一篇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卻做不到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