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餡的記憶

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

都說山東的餃子,陝西的面,我的父母都是甘肅人。原本是不會包餃子的,可是自從母親跟随支邊的父親來到新疆油田後,也便慢慢的學會了包餃子。

克拉瑪依是個因油而生的城市,這個小城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零下42度左右,呵氣成霜在這裡是不适用的,呵氣成冰還差不多。小朋友冬天的時候圍着厚厚的圍巾,帶着毛茸茸的帽子,羊皮的襖子,遠遠地望去,像一個個五顔六色的毛球在移動。

睫毛上、眉毛上不一會兒就結了一層薄薄的霜,小時候最喜歡的一件事情就是回到家摘去帽子以後,對着鏡子一根根數睫毛上的冰,看它化成水,再滴滴答答的掉下來,樂此不疲。

我家中兄妹五人,生活本不富裕,自父親因病去世後更是雪上加霜,母親帶着我們兄妹五人艱難度日,餃子是不常吃的,隻有逢年過節母親才會剁了大白菜,殺了精心喂養一年的豬,并大蔥生姜,沒有什麼多餘的材料,所有的食材唯新鮮而已。若說特别,那就是母親會将花椒用小火炸得噴噴香,那時候滿屋子都是花椒的香味,花椒必然是要用我們老家的大紅袍才夠味,花椒炸的棕紅以後全部挑出來,用放涼的油來拌餡。經過母親的巧手,隻是一點鹽,一點醬油還有這噴噴香的花椒油就已是人間美味。

家中姐妹除了我,其他幾個姐姐都是包餃子的主力軍。我是不會的,隻負責吃。要說餃子包的好看,要數小姐和二姐的手是最巧的,她們包的餃子,一個個像元寶一樣白白胖胖的,就僅僅放在案闆上,都讓人看着充滿了喜慶。大姐雖然是老大,包的餃子卻不好看,至于我,老幺一個,隻負責擺擺碗筷就好了,也因此沒成家之前的我,是真正的十指不沾洋蔥水的小姐。别看家裡條件不怎麼好,卻可勁兒寵我,也就什麼都沒有學會。猶記得出嫁時,母親十分的發愁,嘴裡直說着我家小幺什麼都不會可怎麼辦呢?現在想來,那時的我真是幸福,也讓母親操碎了心吧。

成為母親後的我依然沒學會包餃子,先生隻會擀皮,于是每年的冬至我們不是在父母家吃餃子就是買餃子。總之有家人的包容,冬至那天總能吃到熱乎乎的餃子就是了。

真正學會包餃子是在婆婆家,婆婆手很巧,生活富足的他們對于吃食上一向精心又愛琢磨,婆婆包餃子,十分講究,各種調料齊全,肉餡都要手工剁,她說絞肉機絞的餡兒不香,會把肉的紋理切斷,不如手工剁出來的餡有嚼頭又濕潤Q彈。開始的時候,我以為是婆婆矯情。後來随着自己慢慢的學會做飯才發現,婆婆說的是對的,手工剁出來的餃子餡确實比機器打出的餡要好吃的多,肉不柴,肉汁濃香。

現在随着父母年紀漸長,我們的角色發生了反轉,想吃餃子都是我們一起回家,基本會在周末,一家人說說笑笑,剁餡的剁餡,擀皮的擀皮,我依然是那個打下手湊數的,在擀皮可以一摞一起擀的老公和手指靈活上下翻飛的姑姐面前,我這點水平簡直就不夠瞧的。人多力量大,一頓餃子下來,工作上的不順吐槽幹淨,生活中的糟心蒸騰消失,滿足的豈止是胃,溫暖的更是心。

日子慢慢悠悠的流淌着,今年的冬天我跟女兒遠在武漢,我花了一上午的時間才将将包了60多個餃子。女兒開心地吃着餃子,對我比着大拇指,看着女兒的笑臉這才驚覺,已經有好幾年沒有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餃子了,生活讓我們不得不分居兩地,離别成了常态,隻是關于餃子的記憶卻沒有褪色一分。

以前最喜歡看的一檔節目是’舌尖上的中國’。母親說過天大地大,吃飯最大。家人相聚的美好記憶和溫暖都包裹在一份份家常美食裡,随着歲月悠長,美美想起都熱淚盈眶,這是愛的味道。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