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做回媽媽

有一位媽媽,陪伴孩子很吃力,為配合老師的告狀,在孩子寫作業時經常坐在旁邊盯着。每天她要看老師布置了什麼作業,孩子多長時間完成,錯的題訂正了嗎?不會的題要多練習……

媽媽從小害怕學習,提起作業就覺得這裡個很重要的事,要認真對待,必須要把所學的内容學好。可當年明明知道是這個道理,可學習起來卻提不起興趣,不想思考不會的,更不想複習總結形成什麼知識性框架。她很自卑,更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也覺得根本考不上大學。

陪伴孩子寫作業時,看到孩子在學習上遇見的問題,就激發了她當年面的無能感。一到晚上她就發怵,遇見問題她就煩躁,慢慢的就失去了耐心。媽媽孩子學習之間形成了心照不宣的,糟糕聯盟。

爸爸看到孩子倒數的成績,避免不了大發雷霆,指責媽媽不就做個飯帶個孩子,有什麼了不起,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媽媽很生氣,也很委屈,覺得教育孩子本就是夫妻雙方共同的事,因為嫌棄爸爸對待孩子的方式太粗暴,所以常常自己和孩子耗着。結果常常是孩子犯了錯,媽媽批評爸爸也跳出來跟着批評,媽媽多麼希望自己情緒失控,朝孩子大聲說話時,爸爸能站出來淡定的兩邊熄火,而不是火上澆油,這樣和豬隊友不知道有什麼區别。

一談學習,家裡劍拔弩張,很多時候夫妻關系、親子關系,雙雙陷入了緊張。

有一天,媽媽終于撐不下去了,買了一張機票想去九寨溝走走,不想再過這麼累的生活,想換個輕松的活法。

于是,她對孩子的爸爸說,我承認我陪伴孩子的方法是失敗的,相信你可以比我做的更好,接下來你有時間了,我希望你能多陪陪孩子。

自此,媽媽該工作工作,該學習該學習,爸爸晚上回家飯後的專屬洗碗,她也搶去幹。她讓爸爸騰出時間和空間多與孩子單獨相處,她讓爸爸感受一下陪伴孩子寫作業的滋味。

媽媽對孩子說:“媽媽覺得你長大了,以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媽媽知道你能像個男子漢一樣,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我對自己在你面前的陪伴形象很失望,很讨厭做一個失控的媽媽,所以最近随着你的長大,我得放手出去散散心,再回來了想讓自己做一個溫柔的媽媽,不知道你同意嗎?”

孩子一臉懵,他不知道媽媽這是咋啦,像吃錯藥一樣反常。又有點不舍得媽媽離開,甚至很想請教和媽媽一起出去玩,最終他勉強同意媽媽單獨出去旅遊。

媽媽走進大自然心情頓時舒暢,把平日裡的抱怨委屈憤怒……統統丢掉,這是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是一次釋放的旅行,這是一次媽媽愛自己陪伴自己的旅行。

當媽媽的心切換到九寨溝美麗的風景時,媽媽的心被眼前的美震撼了,她享受着大自然的洗禮,她享受着大自然的滋養,她享受着可以做自己的美好。

盡管不到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媽媽仿佛是隔世過了很久,元氣滿滿的回到家裡。令人意外的是:

她發現原來這個家離開她照樣可以,她隻是被自己的大腦局限住了。人家父子相處的很好,爸爸體驗到了媽媽的不容易,一改往常放下了傲慢,對媽媽說話的聲音變溫柔了;孩子面對爸爸的強硬态度,沒了媽媽撐腰,該做的事也做好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