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脈》 讀書筆記(上)

一直以來,曹操都是以權謀形象凝固在我的認知中,然而順着餘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我卻驚覺曹操竟然是文化巨人。

餘秋雨先生羅列了那些家喻戶曉的熟語:“老骥伏枥 ,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竟然全部出自曹操手筆。

在漫長的曆史上,能有幾個文學家,能讓自己的文字千古流傳?

由此看來,第一個在戰火硝煙中接續了中國文脈的,正是曹操。

                          (二)

昨讀《中國文脈》,驚覺曹操乃為文化巨人;今再讀《中國文脈》,方知南唐後主李煜文學地位在數千年中國帝王中排位第一。這個亡國之帝所奠定的那種文學樣式“詞”,成為了俘虜他的王朝的第一文學标志。

唐詩就這樣跟随着南唐後主,從那個受盡屈辱的俘居小樓,穿過亡國之痛,帶着往事的回憶而飄向天際,彌留在了汴京,凝結成了“詞”。

從此,“春花秋月”、“一江春水”、“不堪回首”、“流水落花”、“天上人間”等意境,深深嵌入了中國文化,一代帝王也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唐詩宋詞從此産生了一種無縫銜接,使中國文脈可以順暢地一路流瀉下去,綿綿不絕……

                        (三)

午後,依然是靜谧的令人心安,這樣一段時光,于我,不可辜負品茶與讀書。

茶香與書香氤氲的房間,令人不由就生出幾分從容淡然、神定氣閑的氣度,心情也是自在與舒緩的。

茶并非上乘,普通的茉莉花茶;書卻是極好的,餘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若是有人問我“誰是你最喜歡的當代寫作人”,我的回答必乃“餘秋雨”,斬釘截鐵,沒有任何猶豫。

“餘秋雨——華文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一支筆”,獲此殊榮,之于先生,實至名歸,理所當然。

不隻是喜歡先生的文字,雖則文字極美;先生的書,之于我,極有營養,富養了我的靈魂。

三月某日的一個普通的午後,跟着先生開始探尋中國文脈。開卷即回五千年前,中國文脈的原始材料,是文字,而漢字大約起源于五千年前,由此可知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國。

而完整的中國文脈之始是在二千六百年到三千年間,那是《詩經》産生的時間,“于是我們看到了,背靠着一大批神話傳說,刻寫着一行行甲骨文、金文,吟唱着一首首《詩經》,中國文化隆重上路”。

這一上路,便令人蕩氣回腸

從此中國文脈脈絡清晰,脈象有力!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