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D472讀書《理性》史蒂芬·平克
舞動靜心打卡D5/R68(每輪7天·第68輪第5天/總第472天),動态靜心打卡完成✅,暨簡書碼文打卡D1132天。➡️
今天我要為你介紹的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的著作史蒂芬·平克的《理性》。
作者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除了哈佛教授的身份外,也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跨界學者,主攻心理學、認知科學和語言學。同時,史蒂芬·平克還是一位科普作家,擅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研究成果和思考寫給讀者。
《理性》這本書脫胎于史蒂芬·平克給哈佛大學的學生開的一門系統課程,史蒂芬·平克在書中告訴我們——
1、理性是一套認知工具,能夠幫助人們在特定的世界實現特定目标。
2、不斷做好兩個升級:
在思考時,從借助【信念】思考,升級成借助【證據】思考;從根據【相關】思考,升級成根據【因果】思考。
3、理性的作用,是讓我們得以【超脫有限的視角】,來尋求自我改善的途徑。
我們學習曆史能明智,學習科學能變得深刻,學習詩歌能讓人變得靈秀。
如果我們能學習和掌握更多的智力工具,就能提升自己的理性,這些智力工具包括邏輯學、批評性思維、随機性原理、博弈論、概率論等。
本書嘗試給你輸出一個“理性提升速成指南”:
比如對于如何将信念思考升級成證據思考,史蒂芬·平克建議,你要掌握概率的思維,遇到問題時,真的去計算一下概率,去驗證自己的直覺,然後你就能判斷,你到底是依據信念還是證據在思考。
概率思維,能讓你的思維更加理性,從依據【信念】思考升級成【依據】證據思考。這是第一個升級。
第二個升級,從根據【相關性】思考升級成根據【因果】思考。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就吐槽過:“統計學入門教材教給我們的第一件事就是,相關關系不是因果關系,這也是最先被遺忘的事情之一。”
舉個例子,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父母個子高的話,生的孩子個子也一定很高。實際上,父母的身高和子女的身高就隻是相關,并不構成因果。
而在一個世紀前,英國學者高爾頓就統計了兒童身高和父母身高的關系,他發現,當父母平均身高比普通人高時,他們的孩子往往比父母矮一些。當父母平均身高比普通人矮時,他們的孩子往往比他們更高一些。
這在統計學上叫做“回歸均值”。特别高的人和特别矮的人,都會出現得比較少,還是靠近平均值的人更多。如果不理解“回歸均值”,就會進行很多錯誤歸因。
比如很多人會認為,批評非常管用。學生考試沒有考好,老師一批評,他成績就上來了。員工工作沒有做好,老闆一批評,他态度就端正了。其實,未必是批評起作用,隻不過是學生的成績、員工的表現回歸均值了而已。
那我們怎麼能區分什麼才是真的因果關系,不犯這種歸因的錯誤呢?書中分享了一個好掌握的方法:抓住中介因素。
什麼叫中介因素呢?簡單來說,就是原因一導緻原因二,原因二導緻了最終結果,那麼這個原因二就是中介因素。
這是一個比較實用的工具。不要發現一個原因一個結果,就着急分析因果關系,如果能找到中介因素,建立的因果模型就會更加可靠。反過來,假如你的因果模型不能被反複驗證,你就要考慮,是不是忽略了中介因素。
本書最後的部分,史蒂芬·平克回憶了一段往事,一次在一所大學演講,主題是腦科學,他正在解釋說,科學家普遍認為,精神生活是由大腦的活動方式建構而成的。
聽衆席上一位女生舉手提問說:“那我活着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位學生的語氣很真誠平和,不是在陰陽怪氣,也不是抑郁難過,她是真心想要了解:當科學的發展将靈魂不朽的宗教信仰破除之後,自己該如何尋找生活的意義和目的?
說得更淺白一些,将這位女生的問題,翻譯過來的話,她的問題應該是,當人類不信仰神之後,我們應該信仰什麼?
史蒂芬·平克的回答是,信仰【理性】。
當一個人堅持【理性思考】,他就可以發展自己的潛能,通過學習和讨論來完善自己的推理能力。他可以通過科學來解釋世界,可以通過藝術和人文學科來洞察人類狀況。再加上他與生俱來的同理心,使得他能尊重别人、愛别人、幫助别人。
我是水沐,本書通過史蒂芬·平克的研究視角,讓我們更清晰的了解【理性的作用,是讓我們得以超脫有限的視角,來尋求自我改善的途徑】。
同時,在人的成長和與世界互通有無的過程中,一日全民幸福社首席導師徐秋秋博士所言:在我們的不斷成長與超越中,我們同時需要100%的理性和100%的感性。
願你也就此擁有更通透的視角成就自己生命的珍貴與不凡。✊✨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