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為何物?

景泰藍為何物?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琅”,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琅”,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内燒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故宮博物院現藏景泰藍種類豐富,包括陳設、祭祀、生活等方面的器具。它們不僅豪華高貴,而且堅固耐磨,是明清時期皇家的珍貴器物。

您若到店,此次展中,首先步入眼簾的是布滿景泰藍小件精作的中區展櫃。以藍為貴,仔細端詳作品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造型仿古,所用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沉而不失祥和之雅,紅似寶石紅,綠似松石綠,藍似青金藍。絲掐繁極細緻,鍍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略有砂眼,帶您領略其沉重的年代感,均為佳品。

景泰,是明朝第七任皇帝朱祁钰的年号。這位皇帝非常喜歡這種工藝品參與設計圖案,選擇顔色,甚至連制作的作坊都搬進了皇宮,因此這種工藝在景泰年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制作的顔色多以藍色為主,人們叫做“景泰藍”景泰藍這種工藝的起源,由于曆史文獻記載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成品作為斷代依據,所以專家學者的看法多有不同,目前尚且難以定論。目前最策中的說法有一種就是景泰藍的工藝起源于我國。

早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的劍柄上就已經嵌有琺琅釉料;滿城出土的漢代銅壺,壺體上也用琺琅作為裝飾;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唐代銅鏡,鏡背面的花紋上就塗飾着各色琺琅。中國金屬工藝中,法琅的運用曆史悠久,隻是由于種種原因,這種工藝制作沒有得到繼續的發展,直到明代,才迎來了它的繁榮時期、景泰藍工藝在我國的出現始于元朝。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