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是喚醒孩子的内在喜悅
愛因斯坦6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但是他并不感興趣,而且非常讨厭系統和機械的練習方式。直到13歲,在他自己真正愛上音樂,懂得音樂的美妙之後,才喜歡演奏小提琴。并且主動改進演奏技巧,一遍遍的練習奏鳴曲,直到讓自己滿意。
因此他說——愛好是比責任感更好的老師。
但是,正是因為他從小就對自己的人生充滿責任感,他才有意識地把所有的愛、美和真都納入自己的生命中,才能在年少時就發掘自己的“真愛好”和“真興趣”。對音樂的熱愛是這樣,對物理學的熱愛也是如此。
當今的孩子們大都學習藝術,但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從小對自己的人生有責任意識的感召。
因為很多孩子從小都在父母的包辦代替中長大,一切都倚賴于父母的照顧和安排,缺少鍛煉獨立思考和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
而沒有獨立性的孩子,是無法體會和建立責任感的。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都需要家長陪伴和監督才能學習,不能夠自覺主動地完成任務的根源。
因為父母為孩子安排好一切的習慣,導緻了孩子不自立,缺少生命的主人翁意識,不懂得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不會主動挖掘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也無法激發自己的學習内驅力。因此學習和生活,都變得很被動。
從此父母陷入了周而複始安排和監督一切的疲憊,而孩子陷入周而複始毫無靈魂的被動生活。
慢慢的大家對這種生活模式習以為常,雖然辛苦,卻沒有人知道如何破局。
這樣的家庭大有人在。
但是這樣的家庭,依然有成就孩子的方法。
可能就是周傑倫和郎朗這樣的榜樣。
他們同樣都是從小學習鋼琴,同樣都在小時候對練琴充滿了排斥和抗拒。
但是,在母親或者父親的強力堅持下,成年後的他們,都因為堅持音樂的道路而得以成就人生。
周傑倫創造出華語樂壇的奇迹,作出了詞曲《聽媽媽的話》;
而郎朗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柯蒂斯音樂學院,後被評選為與貝多芬、肖邦齊名的,曆史上最偉大的25個鋼琴家。成名後的他也在多個場合對父母表達感謝。
所以,對于晚熟的孩子而說,父母在他們小的時候給予堅定的培養和支持,也是讓孩子未來有所成就的方式。
但是,如周傑倫和郎朗之列,父母的培養固然重要,但是各自的天賦和機遇亦不可忽視。外因和内因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教育之所以複雜和困難,就是因為教無定法,從來沒有絕對、唯一的途徑。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時候,堅持和恒心雖然重要,但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也是教育的智慧。
我們培養孩子學習藝術,是源于我們對孩子的愛;
那麼請讓我們的培養方式也充滿愛的味道。
否則,那些會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的過激方式,隻是假愛之名。
愛的濃度無法确定,但是讓孩子受傷的感受,卻可能讓孩子終生難忘。
因為愛與智慧,從來是相融而共生。
- 上一篇 生而為女,三十未嫁
- 下一篇 出軌的婚姻,一個人的修行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