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時光:他鄉的童年

——素素老師的生活叙事

...

柿柿如意

玫瑰色的天空與一帶遠山,似乎想對我訴說着什麼。

天一冷,蓼花開得更好了,那條粉紅色的河流又深了一些。

陳老師問什麼事馬面裙,我把去年下雪時穿馬面裙的照片給他看,他說你怎麼把自己打扮得跟一個古人一樣?我說我一看到下雪,就立馬穿好我的馬面裙,漢服上衣和披風出發去留園拍照了。他說為什麼呢?我說因為我特别熱愛這個世界,那麼多美好的事物等着我去發現、去感悟,去抓住當時的那種感受。陳老師說,那你一定很怕死吧?

嗯,這個問題是怎麼聯系起來的呢?熱愛生活應該不等于怕死吧?事實上,當我認真地對待每一天的時候,我會覺得沒有一天是虛度的,每一天我都能從周圍獲取能量,也能從自身獲取能量。我不能說我不怕死,但我至少一直在好好地活。

永遠充滿好奇心,永遠保持學習的動力,這是我從曹校身上看到的,也是想要學習的一種精神,一個人隻要保持對學習的熱情,就永遠是少年的心性。

想到周末時看到的戰地記者周轶君的故事,這個年齡和我相仿的女性,曾經是常駐加沙地帶的戰地女記者,她用自己生死的經曆,寫下最真實的文字,她離死亡那麼近,因此她的文字和感悟也是一般的作家所無法相比的。她為了争取常駐巴勒斯坦加沙的戰地時光,說服了拒絕派遣女性記者去戰地的新華社,她說“長期的外派任務,女性的耐力會比男性的爆發力更重要。”事實證明,她的女性的力量真的不輸于任何一個男性。

查了資料,資料中說“在中東的700多個日夜裡,周轶君看見、記錄、追問、思考,用專業客觀和真誠柔軟寫出一篇又一篇戰地報道,多次采訪過阿拉法特,阿巴斯,亞辛等中東關鍵人物。回國後,她又陸續寫出《離上帝最近——女記者的中東故事》、《中東生死門——巴以行走觀察》、《走出中東——全球民主浪潮的見證與省思》等書。”

很想看看她的作品,于是繼續尋找相關的内容,結果被很多人評論的《他鄉的童年》紀錄片種草了,打開視頻網站,先看了一集“芬蘭篇”,用非常寫實的視角,甚至不加評論地去展示他鄉的孩子的成長方式與可能性,一個新聞記者的自我修養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緻。還有日本、印度的教育,還沒有來得及去看。

周轶君說:所謂好的教育是把人培養成人,而不是機器。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