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找一段星巴克的背景音樂,自己磨點豆子,做一杯咖啡,開着空調,如果閉着眼想象自己在星巴克那就真的是在星巴克了。
讀完了紀德的幾篇小說,其實是一本書——一本小說集,當然包含他著名的《背德者》和《窄門》。相較于這兩部名篇來說,第三篇的《田園交響曲》和第四篇的《帕呂德》更給我深刻印象。最後一篇《忒修斯》涉及到希臘神話故事,過往不太讀,所以不是太感冒。隻是不知道該算是讀了一本書還是五本書。
名篇有名篇的好,亦非虛名,确實有獨到之處。這大概是作為讀者的原因,我往往更偏愛于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小角色、小文章等等。《田》講述了一個好心牧師挽救并教育了一位盲女,漸漸後者愛上了牧師,但因二人年紀相差太大反使牧師心力焦灼,最後盲女的眼睛治好後又因為一段内心波折不負負擔而自殺。
有一段我覺得很有趣,在牧師和兒子探讨給這位盲女帶來幸福時的對話,兒子希望給人帶來幸福,但父親反駁說,那實際上是希望馴服那些靈魂,兒子再次反駁:“在馴服中才有幸福”。随即作者借牧師之口描述如下:
尋求幸福而不從幸福入手,隻從其結果求之,肯定是南轅北轍;我也清楚,如果真的認為充滿愛的靈魂,能情願在馴服中自得其樂,那麼再也沒有比無愛的馴服更遠離幸福的了。
這話聽上去雖然有些古早,但内涵太過于熟悉了哪怕作為現代人,我們做很多事難道不都是從結果出發麼,何其可悲。因果論被如此大面積地謬用,且席卷力之強是認任何充滿理智的人難以抵抗的。俗稱“道理我都懂”,做起來難如登天。
《帕呂德》的故事源于主人公要寫一本小說就叫《帕呂德》,這也屬于元小說的形式,即故事本身是小說,小說裡面還有一個作者在寫一本小說。不過這不是重中之重,而是作者通過一本小說的創作過程,讓其中的人物充分地交流、對峙、分歧,甚至帶有語言、觀點的沖撞,這讓我感到溫暖也新穎,因為我們的生活中大家都太和諧了,很久沒聽過人十分直白、直接地說話、交流了。
比如這一句,男主人公是向往非平庸的生活、過不重複的生活,以及有所探索性的生活,他說:“人若是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平庸,也就表明它合體,不會有别種境遇了”。
确實很熟悉,現代人多數趨于保守、穩妥,沒有冒險精神了,也不想着開拓進取了,有周期性的固定收益和收獲就心滿意足了,無論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都是如此。紀德也是借小說和故事說出了自己心中話。其實任何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用和任何人商量,做着做着必然有或微妙或明顯的改變,就像我在這裡寫東西,還用和别人商量麼,周圍沒人知道,寫就行了。
- 上一篇 旅居生活(11)旅居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 下一篇 男人普遍沒有女人認知上那種深情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