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是父母給孩子最高級别的愛

上周末,Mickey和林先生開始了他們今年的第一遊(遊泳),弟弟在院子裡玩水也很歡樂,第一次體驗在陽台放浴盆洗澡,Miller非常滿足。

傍晚父子倆回家,Mickey看到院子裡一些沒來得及收拾的小玩具,他不開心了,各種擠兌弟弟,把弟弟弄得嗷嗷哭。

眼看Mickey就要情緒大爆發了,我走到他的身邊,“Mickey,你是不是想到陽台洗澡?今天媽媽帶着他先玩了,下次你也來體驗一下。”Mickey立馬眉開眼笑連連點頭說好。很快地,小哥倆又能愉快地玩耍了。

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對于我來說,停下來跟孩子聊一聊,雖然有點費時間,但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換而來之的是愉快的親子時光。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内心沖突》(以下簡稱為《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我更加深信我的做法是對的,及時“看見”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把它表達出來,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孩子的“焦慮”。

...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這本書的作者是醫學博士布拉夫曼,他長期擔任英國國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詢師,具有50多年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咨詢經驗。《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一共收錄了24個真實案例,主要是針對有軀體症狀、卻沒有生理病因的孩子。

布拉夫曼博士通過這些詳實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身體症狀是其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現,因為孩子無法克服自己的焦慮,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被理解和看見,那他們就可能會通過外部的一些症狀來表達自己的苦惱。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努力地去了解孩子内心世界最真實的感受,那麼,如何才可以做到真正地“看見孩子”呢?

1.及時覺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多給孩子一些關注和愛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書中講了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馬克特别纏人,總是對剛剛吃下的食物就開始嘔吐,原先他是跟媽媽住在一起的,後來媽媽有了新男友,但是這個男人有家暴行為,後來馬克被迫與媽媽分開,跟爸爸和奶奶住在一起。

...

馬克害怕被“抛棄”,擔心會像失去媽媽那樣失去爸爸和奶奶,所以他會通過嘔吐的方式不斷确定爸爸和奶奶是否會愛着他,一直照顧他。

布拉夫曼博士建議馬克的家人,一旦發現馬克的情緒低落,就要停下來讓馬克說說自己的感受,安撫孩子,以免讓馬克的情緒達到需要“嘔吐”的頂點,一周後,馬克再也無出現過嘔吐的現象,家庭氛圍也變得更好了。

所以,作為長期陪伴在孩子身邊的父母,我們要及時覺察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多給孩子一些關注和愛,孩子的許多行為問題也會随之迎刃而解。正如完形創始人波爾斯所說,“覺察本身即療愈。”

2.積極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

現實生活中,能夠靜下心來聽孩子說話的父母為數不多,大多數父母對孩子應該說的比聽的多。我們要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聰明的父母永遠懂得細心和耐心地聽孩子說話。傾聽孩子說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一書中講了三歲半的傑裡米經常便秘的案例,他的媽媽并沒有認真聆聽孩子的心裡話,她理所當然地認為,傑裡米的便秘與父親的分離有關,傑裡米利用“便秘”這種手段來獲得父母的關注,甚至“操縱”父母。

然而,在布拉夫曼博士的幫助下,傑裡米說出了潛藏内心的恐懼,他不敢排便是因為害怕“怪獸跑出來”,而當傑裡米獲知身邊的人理解自己的感受,他接受了排便是自己日常生活中一個正常的部分,他就不再受此困擾了。

所以,父母想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就要摒棄掉自己的主觀臆想,用開放包容的心态積極傾聽孩子的想法,即使在成人看來很無厘頭的想法,我們也要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去理解。

3.學習科學育兒知識,給予孩子正确的引導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的确,在很多行業,持證執業是一道門檻。但唯獨父母這份職業不需要經過任何學習和考核,就能夠直接上任。所以,負責任的父母需要持續不斷的學習。

...

養育孩子是一項生命工程,許多父母經常會面臨焦慮和恐懼,不知道應該怎麼進行下去。初為人母的第一年,孩子隔三差五總生病,而我認為自己照顧得很仔細了,折騰了好幾回,後來跟有經驗的媽媽學習,才知道是我給孩子穿衣服多了,孩子都怕熱,運動量也大,常常是出汗時未及時換衣服,受涼而感冒了。

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可以讓父母少走很多彎路。在《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這本書中,布拉夫曼博士也給出了很多育兒小技巧,比如說,針對很多不同程度便秘的孩子,他建議父母每天定時陪他去上廁所,早晚各一次,培養孩子按時排便的習慣。另外 ,為了鼓勵孩子一些好的行為,父母還可以設立一個積分體系,獎勵規則由父母與孩子共同協商制定的,如果孩子表現良好時,可以加一分,一旦發生“意外”,就扣掉一分。

盧梭說,孩子生而為孩子,但父母卻并非生而為父母。為人父母,就是要不斷陪着孩子去學習,去适應,去進步,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

4.改變孩子,從改變父母自身開始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時時刻刻影響着孩子。尤其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幾乎是孩子世界的全部,所以,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問題,有可能是父母自身問題的投射,當孩子出現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父母反求諸己,從改變自己開始,可能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

之前在公園裡見過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長得很可愛,白白淨淨的,看到小朋友們在沙池裡酣暢淋漓地玩沙子,她就在邊上眼巴巴地看着,顯得很不合群。旁邊的媽媽略帶尴尬地說,她怕髒,所以不敢下去玩,

再後來,遇到她們母子倆,小女孩光着腳,坐在沙堆裡淡定地挖沙子,後來跟她的媽媽聊起,她說,原先我有潔癖,從小把孩子養得太幹淨了,後來帶孩子出來玩,才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經過不斷地調整,孩子現在玩得“髒”一點也可以接受了。

再比如,《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這本書中,有個叫曼迪的孩子,已經持續9年的髋部疼痛,走路的姿勢也變得奇怪。就隻是因為她的護士媽媽認為她的髋部有問題,并長期帶她求醫,可是所有的醫生都說孩子沒病。

後來,心理醫生給父母建議,當孩子再說髋部疼的時候,别再大驚小怪,不要帶她求醫,告訴孩子她沒病。慢慢的,這個孩子恢複正常了。

不管是有潔癖的小女孩,還是髋部疼痛的曼迪,我們可以看到,有時候,隻有父母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作家莫言說過,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在育兒過程中,孩子難免會出現一些惱人的行為,比如:厭食、尿床、便秘、大便失禁……這些反常的行為,其實是孩子向我們表達焦慮、無助的信号。願我們都能看見孩子,讀懂孩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希望《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這本書能被更多的父母看到,嘗試跟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内心的沖突,讓這個世界上少一些不被看見和理解的孩子。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