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伏才發現,上蒸下煮的日子才剛剛開始
許多“無知”,都是在刷朋友圈的時候,被萬能的朋友們安利到了之後,才把自己的一塊又一塊的短闆,給找補上的。
當天從海裡捕獲上來還帶有海水腥味的,才能稱為“海鮮”。
那些經過水池輸氧、冷凍儲藏的,再新鮮也不是“海鮮”,頂多叫“海産品”。
而那些經過脫水處理、或長途運輸的海産食物,就隻能叫“海味”——有海的味道而已。
如果按照朋友圈裡的這位生長在海邊的朋友,對“海鮮”的安利,俺這個跟“海”根本不挨着的内地“土鼈”,還真是沒吃過一頓像樣的“海鮮”。
充其量,隻能算是一個吃過一點點,帶着“海味兒”的“海産品”的人而已。
想到這裡,不由得感歎之前的自己,還人前人後到處顯擺過。
總覺着在街角那家海鮮店裡的打着氧氣的水池子裡,和冰櫃的冷凍箱子裡,買過那幾隻魚蝦,就算吃過“海鮮大餐”了呢?
現在想起來,咱在那些生長在海邊人的眼裡,要多可憐,有多可憐了。
今天,聽海邊的朋友這麼一說,我瞬間就有了一種,立馬飛奔到海邊,在“海鮮一條街”一邊吹着海風,一邊品嘗着各種海鮮的向往了。
即使花光身上所有的銀子,也要甩開腮幫子,實現一把海鮮自由。
之前是因為沒有錢,然後是沒有時間。現在這兩個條件都具備了,這個萬惡的“新冠疫情”,又把人給限制住了。
無奈之下,隻好耐心等待,期待着真正春暧花開的那一天,盡快地到來吧!
今天是中伏的第十天,最高氣溫也一下子竄升到了近35度。
看來“上蒸下煮”的模式,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
二伏天裡,在家吃碗過水面條,既簡單,又解暑。
挺好。
雖然,條件不允許咱帶上一張嘴,買上一張機票,奔向海邊,流漣于那令人羨慕嫉妒的“海鮮一條街”。
但是,家裡從來沒有缺過的米面油,仍舊一樣不少。
自己變着花樣,做頓可口的飯菜,還真不難。
民俗,就是千古不變的約定俗成。
接受了約定俗成,大概就是人們常念叨的那句,按客觀規律辦事吧?
得,咱也不能壞了這麼好的約定俗成。而且這種吃食的制作和享受的最佳地方,就是自己家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廚房。
經過這幾年的閉門修煉,在廚房裡不停地閃轉騰挪,就一直沒有停過摸索廚藝。
所以,擀個面條,已經是最初級的基本功了。
說幹就幹。
至于能吃多少,那是後話。單就和面、醒面、擀面、切面,這一環扣一環的過程,就夠咱享受一番了。
- 上一篇 台風過後,水上魚群集體躍出水面
- 下一篇 奇譚故事︱杜家求子(3)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