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的主要思想傾向

在南北朝時,中國思想界又有大變動。那時,佛教思想有系統的輸入,我國大衆對它,也能有比較深刻的了解。

佛學本為印度之産物,但是中國人講,多将它加入中國人思想的傾向,以使成為中國的佛學。因此,中國人的佛學思想,主要有以下三點:

1、佛學中派别雖多,然而大體傾向,都在于說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謂外界,就是自身心靈所現,虛妄不實,所謂空也。

但縱觀春秋諸子的學說,就可見中國人對于世界的見解,都為實在論。即以自身的主觀之外,實是有客觀的外界。

然而,外界必須依照我的心靈,才能夠有存在,在中國人視之,乃非常奇怪的談論。因此,中國人的講佛學的人,多與佛學所謂空者,用了另一種解釋,即使外界為“不真空”。

...

2、“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淨”,乃佛教中之三法印。涅槃即圓寂,佛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永寂不動者;但,中國人又注重人的活動。

儒家所說的最高境界,即在活動中。如《易傳》所說“天行儲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即于活動中求最高境界也。

即莊學最富于出世色彩,然其理想中之真人至人,亦非無活動者。故中國人之講佛學者,多以為佛之境界并非永寂不動。佛之淨心,亦“繁興大用”,雖“不為世染”,而亦“不為寂滞”(《大乘止觀法門》語)。所謂“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

3、印度社會中,階級的劃分甚嚴。因此,佛學中有一部分謂有一種人,無有佛性,不能成佛。但,中國人以為“人皆可以為堯舜”,故中國人的講佛學者,多以為人人皆有佛性。

又佛教中有輪回之說。一生物此生所有修行的成就,即為來生繼續修行的根基。如此曆劫修行,積漸始能成佛。如此說,則并世的人,其成佛的可能性,均不相同。

但,中國人所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之義,就是說人人皆于此生,可為堯舜。無論何人,如果“服堯之服,行堯之行,言堯之言”,皆即是堯。

而人可以成為如此,又都是有他的自由意志。因此,中國人的講佛者,又為“頓悟成佛”之說。以為無論何人,“一念相應,便成正覺”。

...

總共也就上面的三種傾向,這是佛學,在南北朝時,傳入我國後,中國人,把它本土化了。佛學,更多了摻雜了老莊之學,以及《易經》的學問。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