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感懷打野做春食

故鄉是淮河邊的一座小城,據說是依據《讀史方輿紀要》中,渦陽城“在縣東北,以渦水經其南而名”。這座城市自古為"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有"皖北門戶"之稱。其氣候溫和,雨熱同步,光照充足,有良好的生态環境,孕育了許多植物。

盡管如今已在廬州定居多年,但内心始終把這座城市看作是如同故鄉一般,偏北方的城市。春天缺乏足夠的陽光,似乎封閉了許多自然中該有的靈氣。我的故鄉小城,落後而溫馨,那裡稍有些歲數的人總是這樣評價廬州:“終年難見藍天的城市,到處都是鋼筋水泥建築,連個荠菜餡餃子都難吃得到。”在他們看來,春天不吃荠菜,是不完整。

荠菜,又叫護生草。一種生于路邊、田野或庭院的植物,甚至于貧瘠的沙堆中。以嫩芽供食,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它的季節性強,三四月份是最美味的時期。唐朝大詩人陸遊曾在《食荠十韻》中贊美荠菜“惟荠天所賜,青青被陵岡。”可見,荠菜是春季時蔬中的上等佳品。

當季的荠菜,披着翠綠的長衫,有時匍匐于地上,有時拼命向上生長,有時把葉子變成鋸齒的樣子,有時又長着圓乎乎的。可謂變幻莫測。抓上一把,連根提起。你就會聞到一陣獨有的清香。味道當然也是清香鮮美的。《詩經》中唱到“誰謂荼苦,其甘如荠”講的就是荠菜。

荠菜餡兒餃子,是兒時記憶裡春季再鮮美不過的美食。一場春雨過後,田野裡的荠菜,鮮嫩碧綠,豐盈肥潤。摘洗幹淨後,燒上一鍋清水加鹽煮沸,把荠菜焯水後撈出。和肥瘦相間的豬肉一起剁成餡料。加入适當的調料,再撒上一把蔥花,潑上熱油。滋滋聲中,香氣也随之撲面而來。攪拌均勻後就可以和面包餃子了。

不一會兒,包好的餃子在竹編篦子上,排排坐。像極了一隻隻等待開河後,陸續下水的大白鵝。等鍋裡的“春江水”打起三次浪的時候,期待已久的荠菜餃子就可以出鍋了。加上一隻,咬上一口,鮮嫩的汁水瞬間充盈了整個口腔。取一隻小碗,碗裡不宜用複雜的調料,辣椒油和陳醋便足矣。

今年的清明時節又要到了,我想象着故鄉的春菜應該陸續上市了,那些被稱為春天的荠菜、香椿頭、柳芽兒、榆錢串兒、洋槐花……我已經很久沒有吃過這些春菜了。從故鄉小城來到省城多年,早已習慣了每天為生計奔波。故鄉,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中國人的故鄉情結正在一點點被撕裂。白岩松說:故鄉,是我們年少時,渴望逃離的地方;是我們年老時天天想要回去的地方。

一盤春天的時令菜,不僅刺激着我們的味蕾,還定位了我們的味覺系統。無論身在何方,走得多遠,故鄉的味道清晰而又頑固地将我們定格,那是對故鄉的眷戀。

這個春天,我渴望再嘗上一嘗故鄉的荠菜餡兒餃子。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