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桌随感
1、引子
“媽,你洗幾個盤子。”
“媽,你火莫燒大了。”
“媽,生姜沒了,你洗兩塊。”
“媽,……”
不知不覺,我得到了過年這頓團圓飯挑大梁的角色。
我知道,不論我是否願意要這個角色,以前那個打下手的我終是回不去的青春,如今的我,不得不成為鹵、蒸、炸、炒、拌的話事人。
我也知道,不論這頓飯水平到底如何,但從這頓飯起,我在這婆家左鄰右舍的龍門陣裡,有了可被談論的談資,且靠着“XX的媳婦兒”這代号,上桌了。
2、上帝視角
2024年,“上桌”這個詞,我聽過很多次。
有股票基金渠道的,告訴我隻要把握機會低點買入,那就上了桌。跌與綠隻是一時的,隻要不抛不清,那就一直在牌桌上。
有商業咨詢渠道的,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偏愛網紅款不是因為真心喜歡,而是不想被壟斷資源的資本割韭菜,既然資本不給性價比,那年輕人就掀桌子從頭捧出個牌子。
有奧林匹克渠道的,嫁入豪門的跳水女皇考取了裁判資格證,從被打分的選手,上了桌,成了規則的制定與捍衛者。
各種自謀體,以上帝視角,告訴我,上桌、洗牌,那是屬于年輕人的叛逆。
可我,普通的社畜,拿着普通的工資,若不是還感受到呼吸,我已泯滅在普通的人群裡。
所以,上帝的視角,怎能看見我的悲喜。
3、普通視角
2024年的某一刻,我也有上桌的強烈欲望。
不在基金綠得發亮時;也不在折扣APP裡貨比N家挑了一瓶網紅洗發水後;更不在奧運裁判席上那堅定眼神的刷屏期。
那,隻是一場會議。
一張可坐十幾人的會議桌,基本聚齊的公司領導,近40人的會場,一個記錄會議的我。
會議之前,我以為這場會議記錄毫無難度,畢竟那幾十頁PPT會議資料,是我做的彙總與排版,然後又精修細調無數次,對于其中的内容,熟悉得就差倒背如流。
可會議剛翻到第四頁,除了封面目錄,也就正文的第二頁,領導叫了暫停,然後從我根本沒想到過的角度提出了疑問。
這個疑問,似破障之刃,“唰”的一聲,刺在了我的認知天花闆,緊接着,我聽到了來自靈魂裡榱崩棟折的聲音。
此刻的我,就像以前讀過的文案裡寫的那樣,“像一個透明的人,蒼白的腦袋無法隐藏”。我咬着牙關,不讓自己在會上發出一點聲響,以此僞裝作鎮定的模樣。
也是這一刻,讓我深刻認識到,平日工作時的遊刃有餘,侃侃而談,隻是坐井觀天的蛙,信息接收度的嚴重不足,讓我對問題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表面。
上桌二字,從腦海深處慢慢浮現,然後,落地,生根,長成參天大樹。
4、随感
在如今這環境下,對于普通人,基金股票不能成為保障,網紅品牌也難以成為寄托,裁判席更不是誰都可以上。
古語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以,上桌恰飯,是欲望也是本性。
網上有個梗,三無人員,即無權無勢無背景,這應該是絕大多數普通人的寫照。
特别是我們這代人,正處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在面對階層上升通道不斷減小,每一個機會都将面對千千萬萬的競争者時,“躺平”成了自我安慰與日常調侃,可有幾人,真能躺得平呢?
普通的我們,在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不菲的教育成本、各種明目的貸款催促下,工作,賺錢。
所以,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上桌了,不論被迫還是自願,開始有了某些場合的話語權,并承擔起了桌子賦予的責任;所以,随着閱曆的增加,我們想上桌了,為了更寬的眼界,為了更多的權利,為了更高的薪資,更為了更美好的生活。
2025,将“上桌”這一目标作為生活的強心劑,給“躺平”的職場生活增添一絲奮鬥的動力。
2025,将“上桌”這一動作開始規劃,備齊能備齊的一切,為那個機會,準備能準備的所有。
2025,加油,為“上桌”不斷努力……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