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夢之境》:人類文明的絕望

【鄭重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

《無夢之境》

讀到的第一本七堇年的書是《被窩是青春的墳墓》,從那時起就喜歡上了七堇年的文字。十八歲的少年時期就寫出如此成熟而令人驚歎的文字,最令我感動的是,在她的文字裡,處處可見我的影子。而後又看了《無夢之境》,優美的文字背後是深刻的哲理和對“癫狂”現實的無奈歎息。

作為一個在中國應試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和在壓抑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七堇年的文字流露着對現實的不滿,她以朦胧哀婉的筆觸訴說着籠罩在身邊的巨大壓力,通過文字的排遣,表達着對現實深深的無奈和對生活的失望。

1.教育

《無夢之境》的背景在未來的世界,那時人類進入“眼機時代(The eye phone age)”,那個時候的人們将會像如今的我們離不開手機一樣離不開眼機。高度發達的科技給人們帶來諸多便利,生物科技的發達可以任意換掉損傷的身體器官,可以利用父母的優良基因定制想要的孩子類型,在交易黑市上,人們可以通過賣壽命換取錢财,學生不再需要自己刻苦學習,在耳垂上貼個電極,知識會自動灌輸……

書中的時代相比現實,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然而,有些東西似乎并不會随着所謂人類文明的進步而進步,人類的悲哀總會存在。

主人公蘇鐵被定制為有着超強音樂天賦的孩子。母親因為自己兒時無法彈琴的原因,便将成為鋼琴家的願望強制加在蘇鐵身上。母親将蘇鐵的每一分鐘都規劃好,并通過設備實時監控他的行動。在母親“都是為你好”式的壓迫下,蘇鐵終于堅持不住,他用鋼琴蓋壓斷了自己左手的五根手指。然而愚昧固執的母親竟通過賣壽命換來的錢重新給蘇鐵安裝一隻完好的手,繼續她的“計劃”。

父母不尊重孩子意見,一手策劃孩子人生,在中國并不少見。更有父母以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為資本炫耀孩子聽話,殊不知,最聽話的孩子往往承擔着最大的壓力,當孩子什麼都聽你的,沒有任何反駁哪怕一點意見,那麼請注意,您的孩子一定會出現心理問題。

書中有三所不同的學校,像現實中的重點和非重點學校一樣區分明顯,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按等級由低到高分别為:知你所應知,知你所不知,不知你所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是作者渴望的教育模式,而在書中的低等學校,依舊是應試教育,通過電流灌輸知識依然是填鴨式教育。這樣的模式給孩子們帶來的壓力和心理問題正是作者在現實中的強烈體驗。

學生需要被理解,需要一定自主的權利。在一生中,那些我們主動探索獲得的知識與經驗才能讓我們受益終生,所有的灌輸都是外來的東西而并不屬于自己。也許每個人都不該厭惡學習,因為在我看來,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探索世界,獲得知識的活動。隻是當學習與這樣的模式綁定在一起時,總是讓人難以提起興趣。

想象數十年已過,當我們垂垂老矣,在時光的沖刷下,歲月會遺留給我們什麼呢?那些東西一定是人生最寶貴的财富了,而這些财富中一定都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探索得到的寶藏,而不是誰強加給我們的什麼其他。

2.自然,愛情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世界,原始森林被蠶食,人們生活在一望無際的高樓大廈和眼機虛幻的世界裡。科技并沒有讓人的距離更近,反而越行越遠,參加聚會也不需要親自到場,通過眼機就能如臨其境……

書中有一家三口,父親和女兒都對電磁波過敏,于是他們住在一片森林之中,而這森林是世界上最後一片綠色。總是會有許多學校的學生像參觀博物館一樣來到這片森林研學,然後“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們在課堂上學的動植物,從來沒有見過,動植物館也都是虛拟技術的呈現。隻有在夢境的心嶼上,才能見到獨屬于自己的自然,從而在夢境中療愈自我。

悲哀像一條長河從我心上流過。經過百萬年的進化,人類從自然中走來,自然就是人類的母親和最終的歸宿。但是,人類正在親手毀掉自己的家園,毀掉自己的來時路,當自然被消滅,人類也終将走向滅亡。以後的以後,當人們再也聽不到鳥鳴莺啼,再也看不到空山新雨,再也觸不到綠葉的肌理,那真是隻剩下絕望了。

自然是人類最好的精神療愈所。人們在林立的鋼筋混凝土中所受到的壓抑與傷痛,在自然中可以得到釋放和安慰。看晚霞流岚,聽潇潇雨聲,感受自然的脈搏,這些幸福愉悅的事情離我們越來越遠。

冰冷的樓房,冰冷的科技,在一個人也可以定制孩子的時代,愛情成了更加珍貴的東西,甚至可以用罕見來形容。當李吉和胡驕擁抱在一起的時候,愛情的光芒溫暖着冰冷的時代,留下一抹珍貴的希望,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任何科技也無法取代的。

3.去愛,去生活

求學時代的壓抑,原生家庭和教養方式的陰影都會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每當我讀到七堇年的文字,都好像是有人在傾聽我的訴說。也許這正是閱讀的精要所在,正如毛姆所說,“閱讀是一座随身攜帶的避難所”,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在不同的時空感受着同樣的感受,是一種令人欣喜的體驗,那種如覓知音的感動也給了我認真審視過去自己的勇氣與力量。

人類終究會走向何方?人類文明的發展不知道帶來的是更多的幸福還是絕望。在“造物者”面前,人類渺小而脆弱,我們能做的隻有好好生活,珍惜生命中最珍貴的事物。“把每天當做最後一天來活”也許過于悲哀,但我們可以認真思考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當我們回首如煙往事,什麼是自己最珍貴的,然後在剩下的生命裡大膽去愛,去生活。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