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貴适意啊

有朋友發來微信,說最近心情不佳,想看一本治愈的書。我給她推薦了梁實秋的《雅舍談吃》。

畢竟,有什麼能比美食更快拯救糟糕的情緒呢?

沒成想,過幾天又收到她的微信,說隻能從文字中遙想而不能親口品嘗的美食,令她日思夜念,好幾次從夢中餓醒,反倒更為沮喪了。

聞言,我忍不住笑出聲,明白此沮喪非彼沮喪,吃貨的憤懑其實是對生活蓬勃的渴望。

說起來,我知道這本書,還是去年偶然間看到某篇公衆号推文,裡面說有位著名美食紀錄片的導演曾拿着此書,将能找見的美食一一品嘗過。這極大引誘着我肚内的饞蟲。不過,書買回來後卻被我放之高閣好幾個月,再打開已經是10月份往後了。

我至今仍無法說清楚初讀時的那種體驗。剛剛過去的那一整個夏天,被繁瑣的工作擠占得滿滿當當,疲乏之餘,内心滿是焦躁、呆滞,甚至無力感,從書堆裡找出《雅舍談吃》,是看它體量不大,談吃談喝總不必說教,聊作消遣吧,卻不知什麼時候被它精巧地從頑固的沉悶中敲打開一小扇窗,一股風輕而緩地向裡流動。

是的,雖然我是“美食萬能論”的忠實擁趸,但必須坦承,梁先生的文字裡有種平和的張力,它先于烤鴨、核桃酪、芙蓉雞片還有滿漢細點的誘惑捕捉住我的感官,幾百字的描述裡,就能讓我看清一個世紀以前的生活片段。曆史的煙塵與北方的沙塵融合無隙,粗粝地抹去無數的人和記憶,卻在唇齒餘香間,絲絲縷縷地勾畫出陳舊的精細、内斂的明麗。生活在繼續,傳統依舊鮮活。

雖然是本小書,我前後讀了總有一個多月。加班忙或許是影響因素之一,更多的是個人文化素養過于薄弱。書中有很多此前聽都沒聽說過的典故、成語,不認識的生僻字,我不想繞過,邊看邊查邊做筆記,半個小時也許一篇文章都讀不完,可一點不妨礙每天閱讀它的那幾十分鐘,是那一個多月裡最讓我感覺充實又放松的時間。

我感恩那樣的時間。

人生貴适意,适意多難得啊。

思及此處,我突然想起國外似乎有句諺語,叫“人如其食”。對這句諺語,可以簡單從字面理解,也可以聯系食物概念的曆史演變甚至膳食觀念的曆史流變進行拓展解讀。以我的懶散,我當然選擇簡單。在我寫下這句話時,我又聯想到《山月記》裡的一個小片段,摘抄如下:


“我是什麼?”——針對悟淨的這一提問,有一位賢者如此答道:

“你首先大吼一聲試試。倘若吼聲為‘波——’,你就是豬。倘若吼聲為‘嘎——’,你就是鵝。”


當時看到,下意識想笑,旋即似有所感悟。此刻,我把它與“人如其食”的諺語放在一起對比。我在想,這位賢者和西方那位美食家想說的,其中是否有這樣的一層含義:人生自帶有某種本能,那是生命的饋贈,它可以體現在吼聲裡,也可以體現在食物裡,它甚至可以被規訓,例如發聲技巧,例如飲食禮儀,但它不會被徹底掩蓋,也無法被徹底掩蓋。

或許隻需要很簡單的啟示,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某一個瞬間,你就會發現,它即是你,僅此而已。

在《雅舍談吃》裡,梁實秋寫過兩個酣暢淋漓的吃飯景象,一個是趕轎車的車夫就肉絲炒韭黃、炖肉吃掉了一斤烙餅,一個是鑿山造房的石匠工人吃半尺來長的酦面蒸餃。若要論吃相的講究斯文,以上兩個景象可以說是毫無相關,可梁先生說;“他們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裡坦蕩蕩的,餓來吃飯,取其充腹,管什麼吃相!”

所以,形式不重要,自在才真實。不管吃相還是其他什麼相,歸根結底,依舊是這句話:人生貴适意啊。

——2024.4.22于湘北某隅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