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

        近來,一部名為《隐秘的角落》的片子火遍全網,起初是被他環環相扣的情節所吸引,追完劇那種虐心感久散不去。

      在百度上輸入“未成年”便會彈出“未成年犯罪,未成年保護”等字樣。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讓人瞠目。三字經有雲:人之初,性本善!是未成年的孩子們變了嗎?其實當我們了解了陰暗後面的原因,很多陰暗也就不那麼陰暗了,相信堅持做個善意的人,陰暗就不會和善良擦肩了。其實人性的惡是被另一個惡激活的!

        本劇中朱朝陽的黑化是令人痛心的,也是令人發指的。我不禁想問,我們的媒體怎麼了,這樣的劇正能量何在?帶着些許的不甘心和期望,我忍不住又去找來原著看了,又一次虐心,在評論區看到有評論說原著的作者就是缺愛的孩子時不禁震驚。個人認為缺愛的孩子是極端的,輿論與社會,家庭與學校的影響直接決定着孩子成長的正與反。但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節。不會愛的父母,隻會讓孩子一生帶着痛。

      有愛的孩子充滿力量。

      愛,是滋養一個人内心富足的養分。愛的能力,是一個人行走世間的底氣。

      前些天,有個離異了的朋友和我聊天,說他的孩子過個生日都過了幾次,爸爸家過一次,媽媽家又過一次,孩子很是開心。其實孩子的快樂很簡單,不缺失的愛隻會讓孩子内心豐盈。那些内心深處的豐盈。往往來自于童年時父母給予的、健康的愛。我們常常說離異家庭的孩子可憐,還有的說離異家庭的孩子是問題孩子等等,其實不然。對于家庭而言婚姻的破裂已實屬無奈,但為人父母的我們不能将給孩子的愛與責任缺失。唯有愛與責任能讓孩子充滿力量。父母愛子女,在于成長中的點滴理解和接納; 愛孩子,就讓愛變得簡單,不帶任何包袱和負擔,讓孩子感受到愛,讓孩子的心充盈,才是真正有用的愛。就像朱朝陽的母親逼他喝牛奶那一幕,孩子感受到的是屈辱與掌控,那不是愛。

        唯有那些深知自己被愛的孩子,才是有力的,是不懼過去,不畏将來的。被偏愛的有恃無恐,被真愛的才會不負期望。被愛泡大的孩子,人生才會飽滿。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缺愛的孩子,一碰就碎。

      多數父母都自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人,卻很少有父母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方式過一生?還是耐心去灌溉,讓他們選擇自己的人生,不反對,亦不放棄。

        有的父母,滿嘴是愛,卻隻是在滿足内心的自己。而看透這一切的,往往是他們的孩子。有的父母以愛孩子之名維系着名存實亡的婚姻,若幹年後又以愛之名讓孩子背上因此而帶來的種種不幸,其實是自私之舉,是為自己的不勇敢找的一借之口罷了。

        電視劇《都挺好》中,為了家人,出錢又出力的蘇明玉,明知一切都是徒勞,但她仍然在家人需要時,挺身而出,隻希望得到家人的關注與愛;才情卓著的張愛玲,童年被母親抛棄,被父親家暴。成年後的她,筆下對愛和人性看得通透,卻對自己的情感處理得一團遭,她對胡蘭成的愛,就是一直在尋找父母的愛。缺愛的孩子,看上去很堅強,卻一碰就碎。正如武志紅那句經典的句子: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愈!

      為人父母的,一開始都對孩子滿懷期望。經曆過從沒有孩子到希望有孩子,有孩子了希望有個健康的孩子,有個健康的孩子,又希望有個優秀的孩子這樣一個過程。可能許多父母都是無時無刻不在渴望,擁有那個學霸朱朝陽般的孩子,似乎不需要花多少心思,他就能長成令人滿意的樣子。殊不知那個拼盡全力、懂事乖巧的朱朝陽,卻是那個忍住了内心所有的恐懼和不安,到最後,還是缺愛的孩子。正是那個心理學上稱為“空心人”的孩子。蘇珊·福沃德曾說:“父母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紮在子女的心頭。”童年缺失的愛,讓孩子一生渴望被愛,又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在不安與不自信中不斷否定自己。所以,關心孩子,應關心他們内心的變化,去體會、體貼、開導;你的堅定積極,都會成為你孩子最充足的力量。

      父母的愛,如同氧氣,缺少了,一生都在窒息中負重前行。

      也許面對孩子的成長,父母們會焦慮、不安、擔憂,但這些都不要害怕,我們要去享受與孩子一起獲得愛的能力的機會。真誠的陪伴他們成長,而不是因愛之名“假裝愛他們”。

      “祥林嫂”般的家長讓自己活得怨怼,也會讓孩子的成長天空陰雲密布。因為,你的沮喪不安,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變成他的恐懼和無助。

      正如語雲:你強大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積極樂觀,堅毅努力的家長會活出生命的精彩,也會讓孩子的成長堅強而無所畏懼。

        愛不需要隐忍和條件,也不需要完美無缺。所以請不要讓孩子過早學會孤獨而無奈地強顔歡笑。對于孩子我們隻需要用心和真誠。倘若我們的媒體,我們的教育,都多些正能量,孩子們的三觀會更正,未成年的孩子們會更幸福,我們的世界會更加美好!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