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
在長沙出差入住的酒店書架上所有書實在沒有可看的,就拿了這本比較有名實際不屑于去閱讀的書。真慶幸這種緣分讓我遇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也真鄙視自己的狹隘差點錯過這麼好的書籍。花了一整天的時間讀完,似乎也讓我跟着書中的蛤蟆先生對自己進行了一次深度剖析。以下是印象深刻的概念及個人體會。
1.兒童自我狀态,兒童自我狀态包括自然型兒童(兒童天生的情感,喜怒哀樂等)與适應型兒童(為了取悅順從他人的情感)。
想想我自己偶爾就會處在兒童自我狀态,像個孩子一樣不顧周圍的環境去說一些不得體的話,面對權威又會順從與取悅。
2.父母自我狀态,挑剔型父母,總在批評指責,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從來沒有溫和的正向反饋。
我自己面對弱小的時候就會這樣,在女兒面前也會,自責。
3.蛤蟆先生之所以内心脆弱是因為家庭原因。父親把希望寄托于他于是對他非常嚴苛,從來沒有表揚隻有批評。因為父親是家中權威,母親沒有發言權,于是母親同父親一樣雖然沒有指責但更多是冷漠疏遠。在這樣的環境裡,蛤蟆先生變得膽小,因為極少獲得認可便極度渴望,于是對父母順從、取悅,希望他們對他多一些稱贊。長大後,對于像父親這一類性格的人,蛤蟆先生也同樣害怕,這便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我自己同蛤蟆先生一樣,父親嚴肅古闆,對我要求特别嚴格,學習不好還會遭到他的恐吓。母親雖然相伴身邊,但我天生膽小的性格缺少她的交心指導與鼓勵于是錯過了建立自信的最佳時期。父母兩人都很要面子在意别人的眼光。八九歲起父母就經常把我一人關家裡去上班,那時候的我也是孤獨的。這麼看來雖然我有父母的陪伴有物質條件,但從小到大還是自卑沒有安全感,或許是因為他們對我的口頭稱贊與鼓勵太少,以至于我沒有感受到他們的愛,感受到的隻有父親的嚴厲。
把這個邏輯梳理了下,我也逐漸明白了。現在我也做了母親,我性格像我父親一樣對女兒會嚴格,但我不希望女兒有我一樣的心路曆程,我希望她自信大方勇敢陽光。所以,我必須改變,不能再像父親吼我一樣去吼女兒了去控制她去給她壓力,要尊重她愛護她、耐心的指導、不吝啬贊美,慢慢的溫柔的一路陪伴她成長。
3.不要把不快的遭遇、挫折、慘痛經曆都歸結于外因,同樣一件事情有人選擇微笑面對,有人卻困在原地走不出來内心讓負能量封鎖。對那些讓人不舒服的人與事,選擇原諒與放下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今天讀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3點,因為跟自己情況有關。真的很感謝這本書,讓我認清了自己。以後還會再讀,相信常讀常新,随着自己的成長收獲将越來越多。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