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簡書的故事
今日分享
01 緣起
簡書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寫作軟件,在這裡你可以随心所欲,“我手寫我心”,用文字與自己對話。與簡書的相識,還要從梁老師說起。梁老師是我的同事,也是我在閱讀和寫作路上的領路人,我們都喜歡親切地喊她“大姐”。她在簡書堅持日更已将近五年,每天她都會把簡書文章轉發至微信朋友圈,以此來自我監督。而我,一直是她的忠實粉絲,每篇必看。
2019年,我和梁老師成為搭班老師,有幸分在了同一個辦公室,我們倆之間的交流也因此多了起來,看着梁老師每天讀書寫作不亦樂乎,心裡充滿了敬佩和豔羨。2022年,梁老師在我們辦公室發起了讀書活動,邀請我們一起閱讀,并成功組建了“老梁讀書會”,同時鼓勵我們要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成長和閱讀感悟。一開始,我以各種理由拒絕日更:孩子小,事兒多,文筆不行……但梁老師就是這樣,她認為的好事是一定要拉上我們共同踐行的。在梁老師的再三邀請之下,我懷着忐忑的心情,于2022年8月,開啟了我的日更之旅。
02 行走
梁老師非常善解人意,第一篇日更文,她給我定好了題目《學會崇拜自己》。在我看來,這正是梁老師的高明之處,崇拜自己,相信自己,這是堅持下去的内在動力。一開始,我不太懂簡書日更的規則,我看梁老師的日更文都在兩千字左右,我便以為都要寫這麼多字,所以前幾篇日更的字數也都在兩千字以上。後來才知道,原來每天一百字便是日更挑戰成功,當我在心裡竊喜“一百字,簡單”。但我還是默默地給自己定下了每天日更字數不少于1000字的目标。
其實,剛開始日更的時候,心裡還是挺緊張的,怕自己寫的内容太過于“大白話”,惹人笑話;怕自己哪天無事可寫,會斷更,前功盡棄。每天我都會為日更内容絞盡腦汁,偶有靈感,哪怕是已經躺進被窩,也要爬起來堅持碼字。有了存稿,就如同有了餘糧一般,心裡踏實。随着時間的推移,現在我終于不用再為日更發愁,素材似乎唾手可得,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出現在我的日更文裡,都可以成為我寫作的話題,這應該算是思路拓寬了吧。
一個人寫難免孤單,就像梁老師所說,她把簡書日更轉發至朋友圈,就是為了有被監督的感覺,以此來督促自己每日必更。雖說有我們老梁讀書會的成員互相關注和監督,但我還是準備再尋找一些共同寫作的夥伴,彼此作伴,方能走得更穩、更遠。
一、和學生一起閱讀和寫作
9月份開學後,作為七四班的語文老師,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學生開始讀名著和寫日記。我把我的簡書給他們看,告訴他們我每天的目标是一千字,而我給他們的目标是不少于一百字。每周的作文課,都是我和學生們的共讀時間,我們一起讀名著,一起探讨,我鼓勵他們上台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悟,并告訴他們,這些都是自己日記的素材。即便這樣,也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每天哭訴無事可寫。他們的日記内容基本停留在“流水賬”的層面:今天上了什麼課,吃了什麼飯,幾點睡的覺……幾乎沒有實質性的内容。我也不着急,隻是鼓勵他們一定要堅持,即便後來網課了,我也讓他們自我監督,并把每天的日記打卡至企業微信,以此來養成養成每天記日記的習慣。
新學期開學後,我讓學生們看了我的日更記錄,當時不間斷日更一百多天,碼字28萬。他們滿臉的驚訝和佩服,我相信榜樣的力量。學生們繼續寫着日記,我繼續進行着日更。不久後,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日記不再是“流水賬”,也不再是“兔子尾巴”,他們已經學會如何詳細記錄一件事,或叙事、或抒情、或議論、或描寫,真好!果然,堅持就有希望,進步就發生在悄然間!
上學期聽了賈利軍老師的講座後,我又對“觀察日記”産生了興趣,于是,這學期,我帶領八四班的孩子們開啟了“觀察之旅”。我發現,經過日記的積累,孩子們的觀察日記像模像樣,無論是寫人、記事,還是寫景,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還不忘綜合運用多種感官,以及修辭,細節描寫等,非常的棒!
在課堂上,我也不忘鍛煉孩子們的寫作能力。在學習《社戲》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們針對第11段精彩的景物描寫進行了仿寫。當時,我從家裡帶了瓜子和花生,給全班每個孩子發了一顆瓜子和一個花生,讓孩子們近距離仔細觀察它們,然後從多角度描寫手裡的瓜子或花生。我們永遠不要低估孩子們的實力,他們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給我帶來了不小的驚喜。
“身教重于言傳”,讓孩子們堅持寫作,我當然也不能落後,截至今天,我已經不間斷日更六百多篇,積攢文字82萬。日更的内容我也把它們做了分類,有讀書足迹,有班級故事,有兩個兒子的成長故事等等,作為老師,我更喜歡寫教育叙事,喜歡寫我和學生之間的“相愛相殺”。我寫的“學生小傳”和“教育故事”深得孩子們的喜歡,為此,許多學生專門注冊了簡書,關注我,就是為了看我的日更文。我相信,閱讀和寫作的影響在孩子們中間已經形成。
二、加入張愛敏日更挑戰群
在梁老師的介紹下,我申請加入了“張愛敏工作室日更挑戰群”,在這裡,有一群優秀又可愛的老師們共同行走,彼此賦能,互相監督。每天,我們都會在群裡以接龍的方式記錄着自己的日更挑戰天數,張愛敏老師也經常在群裡提醒并鼓勵我們要堅持走下去,不要隻做旁觀者,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獨行快,衆行遠,一起行走才更有力量。每天看到有這麼多老師與自己同行,便會心生溫暖,信心倍增!
張愛敏老師有自己的工作室,每天轉發在日更群裡的文章,張愛敏團隊的老師們都會選出優秀的或有教育意義的文章發布在公衆号上,很幸運,我的文章也屢次被選中,我在公衆号上發布的文章已有五十多篇。這種鼓勵,也讓我的寫作更有動力!
張愛敏老師還帶領我們一起讀書,我們以共讀的方式每月深耕一本書,讓“閱讀與寫作齊飛,積累共深思一色。”
03 改變
不知不覺,我與簡書已攜手同行600多天,長期的堅持也給我帶來了一些改變。
第一個改變是心态。以前,我的心态不好,特别容易失控,動不動發怒,或焦躁不安。人嘛,總要找到發洩途徑的,而簡書的出現,恰好給了我一個“枕頭”。每天在簡書中記錄自己的喜怒哀樂,以及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不安,可以更好地幫助自己思考和尋求解決之道,從而減少焦慮!
人的社交圈子是有限的,而簡書能讓你“結交”更多有才之士。在這裡,我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寫出來,會有天南海北的熱心簡友路過并在下面留言,幫助我出謀劃策;在這裡,我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進去,讓更多的朋友看見,或許能讓他們的内心豁然開朗,打開心結;在這裡,我還可以記錄自己家鄉特有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給簡友們帶來一份新鮮的體驗;更多的時候,寫着寫着,自己心中的怨氣和不平自然而然地就會奇迹般地消失不見了……
日更帶給我的另一個改變,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改變就是“閱讀”。我們常說“用寫作倒逼閱讀”,是的,寫作豐富了我的閱讀時光。有時候,我們會碰到一天下來無事可寫的情況,這個時候不防試試寫一寫“閱讀感悟”。以前讀書,我就是“純看”,很少去深入思考。但現在不同了,因為要寫簡書,就會去有意識地針對書中的内容和觀點,深入思考,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也會把書中的理論拿來嘗試,把自己和孩子當作“試驗品”,證實一下書中理論的對與錯。久而久之,書中的很多理論和觀念,就會内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的行為習慣和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也會被潛移默化地被影響和改變!
特别是梁老師帶領我們成立的“老梁讀書會”,更是為我的閱讀點亮了一盞燈。“老梁讀書會”成立的這兩年間,已經從最開始的五六人,到十幾個人,再到現在的三十多人;從在辦公室分享,到利用騰訊會議線上分享,再到受邀去“馨香書坊”進行讀書活動,我們的讀書分享越來越精彩而有意義,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我們分享的每一本書,我都會及時記錄下自己的讀書感悟和收獲,這也為自己的成長積蓄了無形的力量。在這期間,我一共分享了四本書,記錄下五十一篇讀書足迹。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伸。我們應該把閱讀和寫作有機結合起來,使“閱讀”長期植根于“寫作”的沃土之中。
我想,寫作的意義也就在于此吧,可以幫助我們去思考,去體悟,去回憶,去追逐,去感受,去發現,去影響和被影響……以此來增加思想的溫度和厚度,讓我們的生活立體起來,讓我們的生命輪廓清晰起來!
04 方向
我們常說:“偶爾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日複一日的堅持。”一件小事,你天長地久地堅持做,它就變得不再平凡。剛進入簡書,我的日更文基本都是平鋪直叙、毫無波瀾,也不會恰當運用華麗詞藻,在聯想和想象方面也很欠缺,但這并不影響我對文字的熱愛。一段時間後,我的文字漸漸生動起來,我便試着參加簡書中的征文活動。
簡書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叫“簡書伯樂”,伯樂的工作就是每天挑選出優秀的文章進行推薦,被推薦的文章曝光率就會倍增。這些伯樂們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他們會組織許多的征文活動,有散文,有故事,也有小說,這些征文活動是有主題限制的,但主題又不會給你過多的限制,有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我感覺參加征文是一件很有意思且很有意義的事兒,可以讓自己有目的的去構思,去創作,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這就像給雜志投稿一樣,投了也不一定有回音,也可能被拒稿,這就要看自己對主題的诠釋是否到位,立意是否新穎,有沒有發表的價值。投稿被選中推薦,就意味着自己的文章得到了認可。伯樂推文超過12篇,便可以申請“簡書優秀創作者”,在我的堅持和努力下,我成功獲得了“簡書優秀創作者”徽章。
有人問,寫不出來怎麼辦?感覺自己寫不好怎麼辦?寫作有沒有什麼捷徑?在這裡我要借用餘華老師的一句話:寫作的捷徑隻有一個字就是“寫”,除些之外沒有别的方法。寫作不需要任何技巧,更不需要模仿别人,隻需要“堅持”二字。
在閱讀中豐盈自己,在寫作中找尋自己,“隻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遠。”讓我們一起在閱讀和寫作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 上一篇 故穿庭樹作飛花
- 下一篇 精神永存(jssb102)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