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李白(一)

(一)生平

701年-702年,字太白,出生于西域碎葉,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

1、25歲以前的蜀中生活。

李白五歲時随父遷居四川青蓮鄉,因自号“青蓮居士”。他的父親可能是個富商,他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經籍外,還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樣的,不僅是一個“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的少年作家,同時還是一個“十五好劍術”“十五遊神仙”的少年遊俠和羽客。20歲以後,他開始在蜀中漫遊,曾登峨眉、青城諸名山。

這些生活經曆,對他豪放的性格和詩風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也造成他思想的複雜性。

2、26歲-42歲以湖北安陸為中心的第一次漫遊。

26歲時李白懷着對自己政治前途的高度自信,第一次離開了家,“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用三年的時間,遊曆了四川以外的中國大部分地區。他從四川出發,經過荊楚地區,然後前往江陵,接着南下洞庭湖、襄漢、廬山,再到金陵、揚州。

28歲時在湖北安陸與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開啟了安穩的生活。此後以安陸為中心,遊曆過梁宋、齊、魯等地。在漫遊中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結交了許多友人。

李白的漫遊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因為這和他的“不屈己,不幹人”的性格以及“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宏願都不相符合。因此,他希望憑自己的文章才華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同時又希望通過隐居學道來樹立聲譽, 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這段時間他過着縱情山水、詩酒逍遙的快意生活,創作欲望非常旺盛。詩歌數量很多,在藝術上自成一家,形成了情感強烈、豪放灑脫、想象力豐富、語言清新活潑等特點。

3、42歲-44歲,三年供奉翰林時期。

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詩歌得到玉真公主和賀知章賞識,被推薦給玄宗。玄宗欣賞他的詞章才華,但隻是把他作為點綴升平和宮廷生活的禦用文人,并不傾聽或采納他的政治主張。他感到了政治理想的破滅,接受了現實的拷打。同時,他那蔑視帝王權貴的傲岸作風,又招緻了權臣們的讒毀。玄宗漸漸對他不滿,最後賜金放還。李白隻得帶着沉痛的心情離開長安。

三年的翰林供奉,使李白初步認識到統治集團的腐朽和現實政治的黑暗,開始寫出一些抒發憤懑、抨擊現實的詩篇。

4、44歲-55歲,以梁園為中心的第二次漫遊。

李白離開長安後遊曆過梁宋、齊魯、燕趙、江浙等地。在洛陽他遇見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見高适,三位詩人便一同暢遊梁園(開封)、濟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隐居》)天寶四載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後,又南遊江浙,北涉燕趙,往來齊魯間,但以遊梁宋為最久。

這時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心情也很悲憤,但始終沒有喪失他的樂觀和自信,也沒有放棄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英”。随着天寶年間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現實的作品愈來愈多,反抗精神也愈來愈強烈,成為他這一時期創作的顯著特色。

5、55歲-62歲,安史之亂後參加永王李麟幕府直至去世。

安史之亂起,李白由宣城奔剡中,旋又隐于廬山。次年應聘參加永王李麟幕府。永王抗命兵敗,李白以“附逆”論罪,長流夜郎,中途遇赦而還。他身經戰亂,始終滿懷着報國靖亂的志向和憂國傷時的情懷。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他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塗縣令李陽冰的家中。終年62歲。

李白的一生非常曲折,有當時社會的因素,也有他自己的因素。他有駁雜、反複、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思想道路。既有儒家“濟蒼生”“安社稷”的思想,又有道家特别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一切。與此同時,他還深受遊俠思想的影響。

儒家思想和道家、遊俠本不相容,但李白卻把這三者結合起來了。這就是他在詩文中再三重複着的“功成身退”。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在黑暗的現實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終未能實現。但他是積極進取的,無論遇到多大的挫折,他仍然希望有所作為。盡管内心是悲憤的,但他不會對自己失去信心。

與王維的消極隐退不同,李白積極入世,擇時隐退,始終保持一種單純的心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