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然若,謹言慎行

最近讀《論語》時,讀到其中一句話需要注意: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對此句話,南老在《論語别裁》中有相關的解讀是: 孔子說古代的人不肯亂講話,更不說空話,為什麼不随便說話呢?因為怕自己的行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義的人,往往不輕易答應,不輕易發言。我們曆史上有句話——“重然諾”,這就是說不肯輕易的答應一句話,答應了一定要做得到。我們又在曆史上看到“輕諾則寡信”的相反詞,這是說随便答應一件事的人,往往不能兌現守信,所以孔子指出了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對做人做事有很大的警醒作用。

一個謹言慎行,不随意違背諾言的人,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會更容易受到他人的信任,與他人相處也更和諧些。重要的是,對自己來說,也不會因為輕諾而給自己徒增壓力和煩惱。當人太輕易做出承諾的時候,過後又因為各種原因做不到,自己心裡也漸漸産生沮喪的情緒。。

人有時候看似是看重外界的評價,實則最終還是要受到自己内心的評價。從一個念頭的出現,到落實到最後完成中,人逐漸認清自己。

在把一件件事情落地的過程中,磨煉和掂量清楚自己的能力,然後做相應的承諾和行動。《周易·系辭下》也告訴人們:“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在德行,智慧和力量不足的時候,非要承諾做重大的事情,容易遭受災禍。

比如,在工作中,在德行和智慧還不夠的時候,卻貿然擔任重要的高職位,最後事情做不長久,給自己和别人都帶來損失。

在生活中,有時候也會觀察到:力氣小的人,可能會憑着一腔熱血,好心想做更多的事情,就随意承諾要搬多少多少東西,甚至硬要扛重物,雖然最後可能也堅持完成了,卻也容易傷到身體,不能接着幹了。

所以,随時注意,不要輕易和随意做出承諾,凡事要量力而為,做與自己能力匹配的事情,如此,細水長流,用少(shào)火生氣,在平衡的心态中,把事情做得更穩,讓能量也維持地更長久。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