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而讨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從小到大,“事事争優”這件事在我們身邊就沒有消失過。
一個孩子在與夥伴們的競争中敗下陣來,父母會說“都是你不努力,才會輸給别人”;孩子成績一般時,父母随口一句“人家的成績怎麼就那麼好”就能讓孩子沮喪得說不出話,自卑和嫉妒的種子就這樣慢慢發芽。
孩子長大了,進入職場,在人際關系方面感到非常吃力,父母又會說“你怎麼這麼笨,連人際關系都維護不好”。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所謂的“不優秀”都是外在世界——父母給孩子的反饋。就好像你優秀不優秀不是由你說了算,而是由他們決定。
為什麼孩子無法拒絕被這樣評判呢?因為這些反饋中有他們與父母深深的連接和認同,有孩子對父母的愛。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愛,會竭盡全力。
一個姑娘給我講了她的故事。每一次她在競賽中獲獎,父母都很高興,但接着就會說:“你要是能得頭等獎就好了,我們會更開心。”于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她繼續努力,父母則進一步要求她得區級一等獎、市級、省級,甚至國家級一等獎。
她很努力地拿到了省級獎項,可怎麼也拿不到國家級獎項。她發現父母很失望,她也因此非常沮喪,甚至憎恨自己,為什麼自己這麼差勁。即使在同學眼中,她已經相當優秀,但她看到的永遠都是“我不夠優秀”,她的内心自卑而敏感。她很害怕看到别人眼神中的失望。
這些都來自父母對她的影響。成為父母眼中優秀的孩子,父母就高興;沒有成為優秀的孩子,父母很失望。優秀與不優秀似乎就在這不停變換的臉色中被定義了。
這個女孩一直向前奔跑,就是為了成為父母眼中“優秀的孩子”,隻有這樣,她才能與父母心中美好的部分繼續連接。當她看到父母失望,甚至遠離自己時,感覺就像某種美好被毀掉了。
每個孩子都非常需要“好父母”,這對他們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而為了得到“好父母”,他們會追捧優秀,不知不覺形成非常苛刻的超我人格,他們會要求自己,也要求身邊的人,隻能優秀。
當身邊有人不優秀,他們也會表現得像父母那樣嫌棄、失望。他們内心隻能接受自己成功、強大,絕對不可以有“失敗”“弱小”這樣的詞語出現。怎麼樣?聽起來都覺得很緊張吧。至少對我來說,如果我身邊有一個這麼追求優秀的人,我會非常有壓力。
當生命隻有一種上升的渠道時,人不會自在到哪裡去。即便他已經極其優秀,并從這種狀态裡獲得了極大的自信,他仍然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限制。
有一位男士生于富裕家庭,成長的每一步都被規劃好了,他一路讀名校,留學海外。他的父母非常渴望他繼承家業,把家族企業傳承下去。但是,一想到要接替自己的父親、成為家族企業的掌舵人,他就非常恐懼。
他抑郁了。
他說,他非常害怕自己不夠優秀,沒有辦法守住家族财富,不要說超越自己的父親,就連和父親相當都不可能。他說,在外人看來他的求學之路一帆風順,但其實他學習非常吃力,即便進了名校,成績在班上也總是倒數,最後是靠重修課程才勉強畢業。他喜歡音樂,但他的父母覺得這麼大的家業要由他打理,不能學藝術,隻能學金融。
他的願望沒有得到支持,當他痛苦時,别人還覺得他矯情:“你家那麼富有,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他好像連難過的權利都沒有。這位男士說,他從小就沒有話語權,家人為他設定的所有目标都是為了把他培養成優秀的接班人。他們很舍得為他花錢,但是一點兒都不了解他。當他做得不夠好的時候,父母會不高興,對他非打即罵。這讓他很害怕,有時候,他甚至懷疑他們是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
這位男士之所以抑郁,就是因為他沒有為自己而活,他也不敢為自己而活。由于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他隻能在生物性層面上活着,無法得到生活的滋養。
父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貶低孩子,打擊孩子,他們一旦看不到好的結果,就陷入恐慌,給孩子施加壓力。在這種情境下,孩子會發展出一種假性自體。
假性自體,顧名思義就是戴着一個面具,以别人期待的樣子來生活,他們把最真實的部分藏在心靈深處,絕不輕易示人。
擁有假性自體的孩子,雖然他們還是會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努力,但是,他們會覺得自己像深陷淤泥的馬車,越來越使不上勁。
說到這裡,我感到有點兒悲傷。哪個孩子在初來人世的時候,不是活力滿滿的呢?他們那麼依賴父母,也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出去。正常的情況是,孩子在經曆徹底依賴父母的階段時,會通過依賴得到很多鼓勵、支持、自信,這讓他們有力量面對與父母的分離,走向真正的獨立。
但是,如果孩子在依賴階段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在分離時就會出現困難,結果就是,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人。就像上述案例裡的男士,他是無法擔當家族企業傳承重任的。
可怕的自我攻擊也會像潮水一樣洶湧而來,這樣對自我的貶低,恰好也是被父母教會的。哪個孩子不需要得到父母的贊賞與認可呢?如果父母隻看結果,看不到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就一味責罵,無疑是在毀掉孩子。
如果父母有機會覺醒、成長,那麼他們會收獲和諧的親子關系。如果父母一直沒有什麼改變,希望作為孩子的你,能夠有勇氣認清現實,勇敢地為自己而活。
當然,我們不是排斥優秀。如果你非常享受優秀,并從中獲得了很多樂趣,甚至越來越有創造力,那麼請你好好享受它。我在這裡說的情況,是一種以過度消耗自己的方式追求的優秀,這是一種自傷式優秀。這種方式非常沉重,讓人疲憊,不能真正滋養我們。
如果你一直在追求優秀的路上停不下來,經常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甚至開始悲觀厭世,那麼我請你停下來想一想,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優秀嗎?一個人若隻是為他人而優秀,那就太悲哀了。真正的優秀要發自内心,在追求優秀的過程中,你不會覺得那麼委屈、那麼辛苦,而是享受追求優秀的過程。
優秀是一個生命本來就會到達的地方,隻要把土壤準備好,在合适的氣候下,種子自會生長。
追求優秀的過程中,常掉入的思維陷阱
人們為什麼會追求所謂的“超級優秀”,哪怕付出失去自我的代價?因為“超級優秀”的背後有着巨大的益處。比如,如果優秀,我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如果優秀,我才配活着;如果優秀,父母就會愛我。
你看,這些都是人們想要的東西——物質、尊嚴與愛。但很少有人知道,越追求優秀,越容易掉入一些思維陷阱。
陷阱一,隻要我足夠優秀,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這是真的嗎?優秀是否等同于擁有了你想要的一切?
有一個叫小朋的男生,從小成績名列前茅,留學歸國之後,去了一家知名的設計公司上班,工資很高。但有一段時間,小朋竟然不能去上班,抑郁到無法正常生活。觸發這一切的事件是,公司新來的一個設計師。這名設計師沒有留學背景,但設計的産品非常有特點,很快就在公司有了不錯的口碑。
一次,有個重要的客戶需要一個非常有紀念意義的設計。公司讓小朋和新來的設計師都出了設計圖。最後客戶選擇了新來的設計師,這給了小朋很大的打擊,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優秀。他一直都像天之驕子一樣順風順水,沒想到竟然敗在了一個沒有他學曆高的新同事手下。
一直以來,因為優秀,小朋得到了非常多的榮譽、贊歎、欣賞與豔羨。他靠自己的能力考上了非常好的學校,他想要的似乎命運都給了他,但他卻在這件事上遭遇滑鐵盧。他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因為他一直信奉的是“隻要我足夠優秀,我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現實沖擊了小朋的自戀。他以前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讓他對自己的能力相當自信,這些自信成了他自戀的一部分,漸漸變成了一種自己“無所不能”的感覺。這件事的發生,給了他一個相反的信息:你再優秀,也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難以接受現實的他被困在自戀受傷的挫敗裡,以至于無法去工作。在接受了專業的幹預後,他才得以重返職場。
關于優秀的幻想一直在自戀的世界裡升騰,直到遭遇現實沖擊,才終于落地。
優秀,當然可以讓人們獲得更多的資源,這無可否認。但這不代表人們可以憑借優秀擁有想要的一切。
陷阱二,隻有優秀,我才配活着。
有些父母會給孩子灌輸一些非常可怕的觀念。比如,不優秀,不配活。這種觀念的殺傷力極強。想象一下,一個比你強大的人,一個一直以來被你仰賴的人,對你說“不優秀,不配活”時,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有個電視劇講了一個讓人心碎的犯罪故事。林慧從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她樣貌出衆,才情、能力俱佳,聽話懂事,品學兼優。她18歲那年,考上了名牌大學,前途無量。本以為她的故事會這樣完美地發展下去,誰料到,高考結束後,在拿到錄取通知書的第二天,她離家出走了。
林慧渴望自由,不想被父親規劃好的人生路線羁絆,不想忍受父親的高标準、嚴要求。她想改變,但外出流浪的生活異常艱辛,她被壞人哄騙,來到風月場所以出賣肉體為生。而她的父親在一個關于掃黃打非的電視新聞裡看見了“擡頭挺胸”的林慧。
他找到林慧的住處,大罵她惡心,甚至憤怒地嫌棄她說:“如果你想要的就是這種生活,還不如現在就去死。”他無法理解林慧内心的處境,更無法容忍這個他一手栽培的女兒如此堕落。氣急敗壞之下,他掐死了自己的女兒。
直到最後,這位父親仍然用非常惋惜的口氣說:“林慧曾經是一個多麼完美的作品啊。”這是一個讓人悲憤的故事。劇中林爸爸向孩子傳遞的信息就是“不優秀,不配活”。可想而知,在18年的生命裡,林慧活在怎樣的恐懼之下。她有深深的虧欠感,就好像父母給了她生命、養育了她,她就必須償還,隻要父母提出條件,她就必須滿足。
所以當父母提出“你必須聽我的,你必須按照我的要求來,你必須優秀,你必須完美,否則,你就等着被羞辱吧,你不配做我的孩子,不配活着”等要求時,她也必須滿足。這當然是父母内在腳本的投射,但年幼的孩子根本沒有能力從這龐大旋渦裡跳出來,他們唯有順從、拼命優秀,以獲取這“活下來”的資格。
林慧在18歲時替父親完成了名牌大學夢,她以為終于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了。雖然她不知道外面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但她不想繼續過父親給她規劃的生活了,她努力從這個旋渦裡跳出來。林爸爸把自己内心對堕落的仇恨、對不優秀的蔑視,都投注在那雙狠狠掐住孩子脖子的手上了。他真的認為“不優秀,不配活”。
他創作出來的這個叫“女兒”的作品,既給他榮光,也讓他蒙羞。在他内心深處,女兒不是人,女兒隻是一件作品,一個工具。如果你也有這樣強烈的羞恥感,覺得自己不優秀就想死掉,那麼你很可能掉入了“不優秀,不配活”的思維陷阱。你需要通過學習去識别這些陷阱,你需要明白那不該是你要走的路,也不該是你要承擔的責任。
陷阱三,隻要我足夠優秀,父母就會愛我。
很多人覺得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這當然也與父母傳遞的信号有關系。比如,你考了高分,父母就贊揚你,給你買喜歡的玩具;你得了獎,他們喜笑顔開;你和鄰居打招呼很有禮貌,他們更是欣慰,等等。
如果你沒有考高分,沒有得獎,沒有和鄰居打招呼,他們就開始呵斥、評判、指責。這很容易讓孩子覺得,隻有我表現得好,父母才會愛我。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明白,愛是不管我做了什麼,你都不離不棄,而不是一旦我做了讓你不滿意的事情,你就換了一副可怕的樣子,讓我感到原來的你已經離我而去。
在臨床咨詢裡,我聽到很多這樣的故事。被“隻要我足夠優秀,父母就會愛我”的幻想催眠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在各種關系裡尋找愛。他們感覺自己沒有被愛,至少沒有被充分愛過,于是,他們把這個願望放在了各種可能的關系裡,而達成願望的媒介就是讓自己變得足夠優秀。而“我要變得足夠優秀”又會在關系裡變成“我要滿足你對我的期待”。
在一些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無論女兒怎樣優秀,父母都不會愛她勝過愛兒子。父母愛不愛你,其實與你是否優秀關系不大,與父母愛的能力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父母本身缺乏愛的能力,沒有辦法愛你,自然會讓你感覺很挫敗。
真正的優秀,從不擰巴
聽優秀者的故事,是能聽出幸福感的。遺憾的是,很多人所謂的優秀都是用憂傷堆砌而成的。
孩子天然地愛父母,所有的小孩都曾是這樣。為了愛父母,孩子會做出很多調整,以适應父母的需要。比如,父母需要一個優秀的孩子,那麼,孩子就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這是一種對父母很深的認同。
如果你很享受這樣的優秀,并在這樣的優秀中感到舒服自在,那麼你可以盡情享受。但如果,你在追求優秀的過程中感覺擰巴、扭曲、壓抑、憤恨、無力,那麼非常有可能,你是在讨好父母。
就像前文提到的林慧,她在拿到名牌大學錄取通知書的第二天,就把通知書釘在父親的門上。那一刻,她想要終結自己讨好父母的行為模式。她受夠了什麼都要聽從父親的安排,那是父親内心想要的,不是她想要的。她想從那一刻起,忠于自己的内心。
她的出走是令人心碎的。因為原生家庭的關系模式,她根本無法分辨好人和壞人,導緻她的努力被壞人利用,最後不得不出賣自己的身體來度日,無法再忠于自己的内心。她對父親的讨好,本質上是一個受驚吓的小孩使用的防禦性策略。
讨好,會壓抑一個孩子的生命活力,這種情況下的優秀是以透支未來的生命活力為代價的。
我們能看到很多小孩都有這樣的特質:懂事。懂事的孩子是悲傷的,也是委屈的。懂事被視為優秀的特質之一,要求人懂眼色、懂氣氛,面面俱到。懂事,也是最令父母欣慰的特質之一,但如果懂事不是發自内心的,而是因為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孩子認為不懂事就不是好孩子,那麼,這種懂事本質上就是在讨好。
一個女孩對我說,她印象特别深的一個場景是,有一次,一個小朋友來家裡玩,她的母親要求她分享自己的玩具,母親還說,對方是小妹妹,又是客人,作為主人,不分享是非常不禮貌的。
她說,母親的這番言辭給了她很大的壓力,雖然她不願意,但還是被迫分享了。她不敢不聽媽媽的話,因為,她的媽媽會以各種方式逼她就範。她說,她那時候還知道自己是不想分享的,還能感知自我的真實想法,但後來她就漸漸麻木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喜歡什麼。
她一路懂事的長大,卻越來越沒有自我。她按照父母的心意,考進一所不錯的大學,學的也是父母喜歡的專業。大學畢業後,她進了一家非常體面的單位,但是她很麻木,和人打交道讓她覺得非常辛苦。
在任何一段關系中,她都很容易被對方牽着走,總是以對方的意願為主。她經常不知不覺就做了違背自己本心的事,直到感覺疲憊,她才明白自己又過度關注别人了。
她每次一生出按自己的想法活的念頭,很快就會被對母親的恐懼淹沒。因為恐懼,她無法忠于自己的内心。就像小時候,她并不想分享玩具,卻不得不分享;長大後,她同樣無法堅守自己的真實想法。她一直都在為成為父母眼中懂事、優秀的孩子而努力,這嚴重影響了她的心理發展。雖然她已經成人,但在内心,她還是個孩子,那個受驚吓的、随時都在讨好的、悲傷的孩子。
她無法真正展開自己的生命,也很難發展自己的關系,她像被困在了黑暗的墓穴裡,不知什麼時候才能重見天日。
當孩子們不得不向恐懼屈服時,他們内心的摯誠與勇猛消失了,他們變成了工具,被調教成父母喜歡的樣子。若父母們知道自己的孩子活得這麼痛苦,他們還會那樣嚴厲地要求孩子嗎?
有一個叫“空心人”的說法比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這樣的狀況。
優秀,卻沒有心。你不再是你,你已經不是你。
- 上一篇 一片白菜地(寓言小品———作者原創)
- 下一篇 給兒子的第1634封信 看望二姥爺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