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冥想:身心放松的力量》

...

【基本介紹】

《冥想:身心放松的力量》,作者【法】克裡斯托夫·安德烈,譯者郭可,天津人民出版社·果麥文化2024年5月出版,8萬字。

克裡斯托夫·安德烈(1956年-),精神醫學家和心理治療師,法國認知行為療法的領軍人物,也是将正念冥想方法引入法國精神治療領域的第一人。同時他也是位高産作家,著有30多本心理學著作,包括《恰如其分的自尊》《我們與生俱來的七情》《無處安放的人格》《幸福生活的秘密》《内在療愈 》等。

該書共分為4章25節,每節從解讀一幅著名油畫開始,将對冥想的理解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體驗中。各節的主題依次是:活在當下、呼吸、居于自身、閉上眼睛傾聽、觀察你的思緒、給情緒一點空間、集中注意力增強意識、隻需存在、看見日常普通之事、觀察無形、看見重要的“花”、行動與不行動、磨砺心智、理解并接受理實、擺脫心靈的牢籠、放松控制、留于世間、即使受傷也要前行、接受神秘的存在、注觀品味幸福的出現、修煉、深思、愛、體驗自我的擴展與消融等。

【閱讀感受】

關于冥想的書看了不少,也曾接觸嘗試過冥想,從二十年前初學瑜珈時的課後放松,到專項練習腹部呼吸,再到學習觀察自己的思緒......看了,學了,試了,放下,拾起,再放下,反反複複,覺得自己一直都在門前庭院彷徨,始終未能登門入室。我想要通過冥想達到澄明心境,卻在冥想過程中一再分心走神,思緒總是紛雜如絮亂翻飛。

閱讀此書,有所收獲,懂得了困擾自己的所在,也找到了突破的關口:

一是關注當下和接納。

作者說,“冥想,就是不帶期望、沒有垂涎、不做評判的注視,就是對我們周邊的世界采取一種開放而好奇的謙卑姿态”。這讓我想起了心理學界對正念的定義。正念是一種有意識地、不加評判地專注于當下時刻的狀态,這不僅是一種心理狀态,也是一種可以通過實踐來發展的技能。

對身體的掃描放松、用腹部深呼吸、觀察思維聚精會神,這些都是冥想的方式,也是練習正念的方式。無論是冥想,還是正念,其核心對當下的觀察和接納。

在冥想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去全心感受而不是反複琢磨,去真實體驗而不是頭腦風暴。簡言之,就是去感受當下而不是有所作為。隻是單純地與自我和自己的感覺建立聯系,就在當下,就在此刻。

二是放下期待和控制。

作者說,“冥想不是閉着眼睛思考。冥想是在不參與的情況下觀察思想的流動和再流動:既不拒絕也不堅持”。

“在正念練習中,我們不主張“希圖”——不要希圖放松下來,不要希圖從中受益,不要希圖達到某種精确的狀态。總之,尤其不要在冥想的時刻強加“希圖”。在冥想的時刻,不要許下願望,不要定下目标,隻要對那些存在于那裡的東西敞開心扉,在我們的意識中接受它們即可”。

放下期待,也就是放下控制。“就像一個遊泳者停止了手腳的劃動,讓水流托載着自己前行。這不關乎消極,而是關乎存在”。

進而他還總結道,“正念中有四個重要的心态:勿判斷,勿篩選,勿執着于某物,勿期待任何東西”。

回想起自己練習冥想的經曆,正因為有了那份期待心,越希望心境澄靜,就覺得那種境界可遇而不可得,就越是心緒不甯,分心走神,為此我有了挫敗感,甚至生了敬畏之心,懷疑這冥想和正念是不是那些有靈性的人才能修練成的。

而作者說,“冥想有時心不在焉,沒關系,這很正常。冥想時的分心就像跑步時的呼吸急促,這是一種合乎邏輯的現象。雖然有點尴尬,但這不應該阻止我們繼續前進。無論冥想還是跑步,我們接受的訓練越多,分心或呼吸急促的現象就越少,對我們構成的幹擾和障礙也越少”。作者說的這段話,反而增加了我去學習練習冥想和正念的信心。

三是多去感受和體驗。

作者有很深的文字功底,能把冥想過程中的那些在我看來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用白描或比喻的手法展現出來,讓人身如其境。

他借用了馬蒂爾·裡卡爾的說法,把我們的萬千思緒比喻成一群焦躁不安的猴子,“它們不停地亂嚷嚷,從這根樹枝跳到那根樹枝,一刻也不停。”

他借用了禅宗關于瀑布的比喻,”當人進入瀑布的水簾(猶如綿延不斷的思想)和岩石的峭壁時,身體稍稍與其錯開,就可以觀察到自己的思想活動。”

他讓我們用身體去感受,“就像我們漫步在森林中的小路上,撿起地上的枯枝,查看是否一切安好,對身體也應該這樣經常查看。”

他講到正念要培養一種留有距離、觀察的體驗時,“它幫助我們進行區分,就像在一場晚會中,幫助我們區分背景聲音與有意思的交談,或者最終選擇走出去,離開這個紛亂嘈雜的地方,去傾聽夜晚的呢喃私語……”

作者的言傳,讓我知道了怎麼更好地去感受和體驗。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