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遷延之役:範鞅流亡

春秋戰國故事181

周靈王十一年,吳王壽夢病重,将四個兒子諸樊、馀祭、夷昧、季劄叫到床前,叮囑說:“你們兄弟四人,隻有季劄最賢德,如果他做國君,必定能讓吳國繁榮昌盛。我一直想立他為世子,無奈季劄堅決推辭。我死後,諸樊傳位給馀祭,馀祭傳給夷昧,夷昧傳給季劄,傳弟不傳孫。一定要讓季劄當上國君,社稷就有幸了。違抗這一命令的人,就是不孝之子,上天不會保佑他!”說完氣絕身亡。

諸樊将吳國讓給季劄,說:“這是父親的志願。”

季劄說:“我在父親活着的時候就推辭世子之位,怎能在父親去世後接受君位呢?兄長如果再推讓,我這做弟弟的,隻能逃到别國去了。”諸樊不得已,便宣布依次傳位的約定,按照父親的遺命即位。晉悼公派遣使者吊唁吳王壽夢,并祝賀新君即位。

第二年,晉國大将智䓨、士鲂、魏相,相繼去世。晉悼公再次于綿山檢閱軍隊,想讓士匄率領中軍。士匄推辭說:“荀偃比我年長。”晉悼公便讓荀偃接替智䓨,擔任中軍元帥一職,由士匄輔佐他。

悼公又想讓韓起統帥上軍,韓起說:“我不如趙武賢能。”便由趙武替補荀偃的原職,韓起為副将。栾黡仍率領下軍,魏绛為副将。

新軍尚無元帥,悼公說:“甯可虛位以待,不可濫竽充數。”便讓軍官帶領下屬士兵,依附于下軍。

大夫們都說:“國君用人真是慎重!”于是各司其職,不敢懈怠。不久,又廢除新軍,并入三軍,以遵守諸侯國的軍制規定。晉國于是大治,複興了晉文公、晉襄公的霸業。

這年秋九月,楚共王去世,世子昭繼位,稱為楚康王。吳王諸樊命大将公子黨率領軍隊攻打楚國。楚将養由基迎敵,射死了公子黨,吳軍戰敗而回。諸樊派遣使者向晉國報告,晉悼公召集諸侯在向(吳地,今安徽懷遠縣西)會合,共商對策。

晉國大夫羊舌肹進言道:“吳國趁楚國治喪之機,攻打楚國,自取其敗,不值得同情。秦、晉兩國相鄰,世代有婚姻之好,現在秦國卻依附于楚國,為救鄭國而在栎地擊敗我軍,此仇應當先報。如果伐秦成功,則楚國勢力就會越發薄弱。”悼公認為羊舌肹說得對,便派荀偃率領三軍人馬,同魯、宋、齊、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二國大夫一起攻打秦國。晉悼公在邊境上等待。

秦景公聽說晉軍要來,派人将幾袋毒藥撒入泾水上遊。魯國大夫叔孫豹同莒國軍隊率先渡河,将士們喝水中毒,紛紛死去。各軍見此情況,都不肯渡河。

鄭國大夫公子蟜對衛國大夫北宮括說:“既已跟随晉國,怎能觀望呢?”公子蟜率領鄭國軍隊渡過泾水,北宮括緊随其後。于是諸侯聯軍都向前進發,駐紮在棫林(秦地,今陝西泾陽縣境内)。

很快,探子來報:“秦軍就在不遠處。”

荀偃号令各軍:“雞鳴就出兵,填塞水井、鏟平爐竈,看準我的馬頭方向行進!”

下軍元帥栾黡向來不服荀偃,聽到命令,氣沖沖地說:“軍旅大事,應當集體決策。即使荀偃獨斷專行,也應當指明進退的方向,哪有隻讓三軍将士看準馬頭的呢?晉國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命令。我是下軍主帥,我的馬頭要往東。”便帶領本部人馬撤兵回國。

副将魏绛說:“我的職責是服從本部主帥,不能等待荀偃了。”也跟随栾黡班師。

有人立刻報告了荀偃。荀偃說:“下達軍令不明确,這是我的過錯。不遵守軍令,還怎麼指望能成功?多留下軍隊隻會讓秦軍俘虜。”于是命令諸侯各軍全部撤退。晉國人把這次軍事行動稱為“遷延之役”

這時,栾鍼為下軍戎右,隻有他不肯回去,對士匄的兒子範鞅說:“今日的戰鬥,本來是為了向秦國報仇,如果無功而返,則恥辱雪上加霜。我們兄弟兩人都在軍中,怎能一起回去呢?你能和我去跟秦軍作戰嗎?”

範鞅說:“你心中記挂着國恥,我哪敢不從!”各自率領部屬奔馳前進,殺入秦軍。

秦景公帶着大将嬴詹及公子無地,率領四百輛戰車,在離棫林五十裡處安營紮寨,正派人探聽晉兵行蹤,忽然看見東邊煙塵揚起,一隊車馬飛馳而來,急忙讓公子無地率軍迎敵。

栾鍼奮勇直前,範鞅一旁相助,連續刺殺了十多個盔甲将領。秦軍潰散,想要逃走,望見晉軍并無後軍支援,又重新擊鼓,包圍了上來。

範鞅說:“秦兵聲勢很大,我們不能抵擋!”栾鍼不聽。

嬴詹大軍又到,栾鍼徒手殺了數人,身中七箭,力竭而死。範鞅脫下盔甲,乘一輛輕車疾馳而逃,得以幸免。

栾黡見範鞅一個人回來,就問:“我弟弟在哪裡?”

範鞅說:“已經死在秦軍手裡了!”

栾黡急怒攻心,拔出戈來直刺範鞅。範鞅不敢抵抗,逃進中軍。栾黡随後趕到,範鞅隻好躲到一邊。

範鞅的父親士匄迎上去,對栾黡說:“賢婿,你為什麼如此惱怒?”原來,栾黡的妻子正是士匄的女兒。

栾黡怒氣沖天,不能自已,大聲答道:“你兒子誘導我弟弟一起攻入秦軍,我弟弟戰死,而你兒子生還,是你兒子害了我弟弟。你必須把他驅逐出晉國,不然我就殺了他,給我弟弟償命!”


...

士匄說:“我還不知道這件事,現在我就把他攆走。”範鞅聽到了這番話,連忙逃到秦國。

秦景公詢問其來意,範鞅叙述了事情的經過。秦景公大喜,以客卿之禮對待他。

一天,景公問範鞅:“晉君這人怎麼樣?”

範鞅答道:“是一位賢君,知人善任。”

景公又問:“晉大夫中,誰最賢德?”

範鞅答道:“趙武素有文德,魏绛勇而不亂,羊舌肹熟悉《春秋》,張老智信雙全,祁午遇事鎮定,我父親士匄能識大體,都是一時之選。其他公卿,也都熟悉法典,恪盡職守,我不敢輕易評論。”

景公又問:“那麼,晉國大夫中,誰會先滅亡?”

範鞅答道:“栾氏将先滅亡。”

景公問:“難道是因為他驕橫暴虐嗎?”

範鞅答:“栾黡雖然驕橫暴虐,但仍可保全自身,他的兒子栾盈必然不能幸免。”

景公問:“為什麼?”

範鞅答:“栾黡之父栾書愛民惜兵,人心所向,所以雖有謀殺國君的惡行,國人卻不認為他做錯了,這是感念他的恩德。《詩經▪甘棠》裡說,思念召公的人,愛屋及烏,不忍心砍伐他栖息過的甘棠樹,何況是栾書的兒子呢?栾黡如果死去,栾盈的善行未能施及他人,栾書的恩惠人們又已淡忘,對栾黡的怨恨就會越來越大,因而将在栾盈這裡爆發。”

景公感歎道:“你可謂深知存亡之道啊!”便利用範鞅而與士匄溝通,派庶長武出訪晉國,以修舊好,并為範鞅求情,希望晉國恢複範鞅的職位。

晉悼公點頭同意,範鞅回到了晉國。悼公讓範鞅和栾盈并列為公族大夫,勸說栾黡不要繼續結怨。這一年,栾黡去世,兒子栾盈接替他成為下軍副将。

從此,秦晉通好,關系和睦,直至春秋末年,雙方互不征戰。

本故事基于《東周列國志》《左傳》等進行編寫,原創作品,持續推出。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對作者的辛勤勞動表示感謝,侵權必删。

置之死地而後生:鄭國的歸晉之路

公孫舍之的妙計:晉軍“三駕”鄭國

偪陽之戰:三員魯将顯威風

秉公執法:魏绛冒犯晉悼公

以逸待勞:荀䓨的軍事改革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