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複盤》
【基本介紹】
《複盤》,作者沈磊,浙江教育出版社·湛廬2023年1月出版,14.3萬字。
“複盤”原本是圍棋術語,作為一種企業管理理念,是2001年柳傳志率先在聯想提出并身體力行的。作者沈磊,管理學博士,于2011年加入聯想控制管理學院的恢複組建團隊,2013年管理學院對複盤方法進行了系統化、精細化的叠代,推出了2.0版本;2019年推出了最新的3.0版本。可以說,複盤方法論在聯想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先有理念,再細化形成方法和工具,逐步落地推廣應用的過程。
全書有前言、主體三部分、結語、附錄。
在前言《複盤,赢得複雜遊戲的簡單智慧》中,作者明确提出“複盤就是立足于實踐,以成果來檢驗認知,從自身經曆中反思感悟的一種學習方法”、“複盤将叠代、反省、總結、反饋等關鍵詞集于一身,并融為一個完整的進階方法,是能讓我們赢得複雜遊戲的簡單智慧”。
主體第一部分“複盤:把做過的事情,再從頭過一遍”。共2章,主要介紹複盤的理念,剖析複盤發揮效用的5個作用機制,并對複盤方法和模型做整體性介紹。
第二部分“5大步驟+5大原則,真正做到有效複盤”。此部分是全書的核心内容,共6章,分章節詳細介紹了複盤每一步的實戰要點及參與者應具備的心智模式。
第三部分“不斷複盤,持續進步,主動進化”。共2章,重點介紹了3個實戰案例,闡述了開好複盤會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點;探讨了應用複盤有助于組織養成的7個好習慣。
結語《實踐複盤,從被動選擇到主動進化的發動機》以及附錄《一個完整的複盤案例》,有助于讀者提升對複盤應用的感性認識。
【撷取摘要】
1.
複盤是“把做過的事情,再從頭過一遍”。其本質是發現和分析“預期—結果”之間的差異,為反思指明方向。
“五反”作用機制是複盤的核心。複盤起于反饋,當我們審視現實與預期之間的差異時,就為反思指明了方向。我們需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以探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回歸本質,也就是反本。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有針對性地采取行動做出反應,來消弭“預期—現實”之間的差距,以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一旦采取了行動,又會産生新的反饋,于是“反饋—反思—反本—反應—反饋”就形成了循環。當我們有意識地反複操練這個循環後,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糾錯反饋循環”思維習慣,也就是養成了複盤的習慣。
将複盤實踐由易到難劃分成4個等級:入門、初階、中階、高階。①入門:事後随便聊。②初階:過程捋一遍。③中階:結構化分析。④高階:成長性反思。這也可以被視作複盤能力的進階地圖。
複盤是一種結構化的總結,有着一整套分步驟的規定動作。“總結就像随意地揉揉眼睛,哪兒不舒服就揉哪兒;而複盤則更像眼保健操,一早一晚有規律,一招一式挺講究”。
2.
複盤模型中,外圈的5步法是複盤的“硬步驟”;内圈的5原則是複盤的“軟文化”,也就是做好複盤所需要的關鍵信念。
複盤的硬邏輯也被稱為“複盤5步法”,這意味着,完成一次複盤至少需要依次走完5個步驟:①梳理過程;②回顧目标;③評估結果;④分析原因;⑤總結經驗。
内圈的5原則:①開放心态,主要表現為能聽進去不同的意見,而不是剛愎自用。②坦誠表達,主要表現為能表達不同的觀點,而不是欲言又止。 ③實事求是,主要表現為能基于事實展開讨論,而不是自欺欺人。④ 反思自我,主要表現為能向自己“開刀”,而不是诿過推責。⑤ 集思廣益,主要表現為能積極參與并努力貢獻,而不是置身事外。在這五大原則中,核心原則是“實事求是”和“開放心态”
複盤的7個習慣:①“以終為始”來自複盤模型中的“回顧目标”,強調“目的是檢驗工作成效的終極判斷标準”,凡事先問目的。②“描述事實”來自“梳理過程”和“實事求是”,指表達觀點時要講事實,确保我們研究的是“真問題”。③“上兵伐謀”來自“回顧目标”和“分析原因”,隻有下切到舉措層面才算深入思考,需要以策略性的想法來指導具體行動。④“精益優化”來自“評估結果”中強調的檢核機制,任何改善都以評估為基礎,識别差異後才能推動改善。⑤”擱置評判”來自複盤模型中的“開放心态”,開複盤會時需要“做加法”,不要随意貶低和輕易否定他人的觀點,多樣化的視角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的窘境。⑥“發現優勢”來自“評估結果”中對正向偏差的應用,善于發現自己和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才能避免将複盤會開成人人自危的批判會。⑦“擁抱失敗”來自“開放心态”和“反思自我”,強調突破固定型心智模式,通過正視和反思失敗逐步養成發展型心智模式,反思和改變自我才是真正的學習。
【寫在最後】
關于複盤的書有很多,比如邱昭良《複盤+:把經驗轉化為能力》、陳中《複盤:對過去的事情做思維演練(實踐版)》、葉峰《戰略複盤》、孫黎《複盤:反思創新與商業模式》、韓超《管理複盤:用案例反思問題,把經驗轉為能力》、鄭強《複盤思維:用經驗提升能力的有效方法》、【日】井上達彥《複盤的技術》等。
關于複盤的論述,各有側重,不盡相同,甚至有很多沖突之處。比如,沈磊在《複盤》中提到,“複盤研究的是自己的親身經曆。研究别人經曆的事情屬于案例研究,不能被視為複盤“。而【日】井上達彥《複盤的技術》一書就把重點放在案例研究上,開篇第一章講的就是”用案例研究還原事件的事相“。
就複盤與總結的關系問題,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兩者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目的不同、流程與邏輯不同、參與者與形式不同、時機與頻率不同、視角與側重點不同等等。在諸多說法中,我傾向于認為總結更關注項目概述、進展報告及結果展示;而複盤更深入更全面,注重過程、分析和反思,不僅關注結果和成就,還關注整個過程中的得失、經驗教訓及可改進之處。
對複盤的步驟,更是百家争鳴。比如本書講的是五個步驟:梳理過程、回顧目标、評估結果、分析原因、總結經驗。陳中《複盤:對過去的事情做思維演練》中總結出了4個步驟,即目标-結果、情景再現、得失分析和規律總結。邱昭良從學習的邏輯出發,将複盤分為三個環節,即觀察、反思、行動。他提倡觀察目标時要對自己層層發問,找到目标背後的真正結果;反思時要經曆多次“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假設”時可以用“魚骨圖”等工具,“求證”時重點關注專家的分析。《高效人生的12個關鍵點》的作者也倡導在做完每一件事情之後主動複盤,但他說複盤不必寫長篇總結,問自己兩個問題就夠了:一是我做對了哪件事?二是我以後還要做什麼事情,才能讓我脫穎而出?
在上述那麼多的說法中,我覺得說到底萬變不離其衷,那就是“把做過的事情,再從頭過一遍”。陳中《複盤:對過去的事情做思維演練》中提到柳傳志環,也可以簡稱為PDF環,即做事的“沙盤推演——執行——複盤”的流程,P代表Preview,指沙盤。D代表Do,指做的過程。F代表FuPan,指複盤。陳中還将柳傳志環與戴明環做了對比,認為“PDCA是做好一件事情的不同環節,是同一個過程的不同階段。而PDF,則相當于是一件事情做了三次,是分三次對同一件事情進行了推演”。
無論複盤的理念、定義、步驟有何分歧,複盤的作用正被廣泛充分認可。而我更關注的是複盤的實效。在我看來,本書作者講解複盤模型,包括5個步驟及每個步驟的實戰要點、5大原則及參與者的心智模式,都是為了提升複盤的實效。為此,我特地記下了陳中《複盤:對過去的事情做思維演練》中,對複盤得出的結論是否可靠的評判原則。他是這麼說的,“複盤得出的結論是否可靠,必須在複盤的當時作出判斷,一般來說可以通過4條原則來評判:①複盤結論的落腳點是否在偶發性的因素上;②複盤結論是指向人還是指向事;③複盤結論的得出,是否有過3次以上的連續的why或者why not的追問;④是否是經過交叉驗證得出的結論。”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