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武漢、荊州行
想去武漢玩已經有一些時間了,由于受疫情影響一直沒有成行。
這次終于下定決心,提前一周買了高鐵票,準備出行。可票一買好,兩人同時感冒了,還好五天左右痊愈了。這時女兒又打來電話,說是發高燒了,又匆忙趕過去陪了一天,去了醫院,說是普通感冒,沒有大礙。
十二月十一日八點半長興高鐵站出發,十二點半到達武漢漢口高鐵站。
入住酒店後,在周邊簡單吃了個面條,就開始第一天的行程了。第一站——晴川閣。晴川閣得名于唐朝詩人崔颢“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詩句。
晴川閣邊上就是武漢長江大橋,參觀後才知道晴川閣也是大禹治水紀念地——禹稷行宮。
第二站——武漢長江大橋。由于正好是日落時間,大橋兩側多是人,有很多攝影愛好者,更多的是像我們一樣的遊客。在橋頭仰望了黃鶴樓,在橋中間遠眺了長江兩岸,心曠神怡。
第二天,由于行程安排較多,八點不到就從酒店出發了。第一站,去了心心念念的湖北省博物館。終于看到了國寶——曾侯乙編鐘。
看了出土編鐘時的照片,可以想象當時工作人員的心喜若狂的狀态。精美的編鐘揭示了中國古代音樂藝術的極高成就,也體現了古代禮樂文明。第二件國寶——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吳越地區高超的鑄劍技術,令世人折服,也見證了當時楚越關系。
梁莊王珍藏館,感受到了那時藩王生活的奢靡,也展示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中西文化交流。
也終于在博物館弄清什麼是矛、戈、戟了。
第二站,湖北美術館。由于缺少欣賞藝術的細胞,也隻能是走馬觀花,在藝術中逛了一圈。
第三站,東湖。慕名而來,感覺東湖好大,但沒有什麼特色,可能是季節不對吧?簡單拍了幾張照片,就算是完成任務了。
第四站,昙華林。沒有仔細看網上的攻略,隻是随便逛逛,人還是很多的,以年青人為主,商業氛圍很濃。
回酒店路上,正好遇到一家湖北菜館——三昧砂鍋,點了當地菜,蓮藕排骨湯、清蒸武昌魚、清炒小青菜等,味道不錯,一掃而光。
回酒店後,臨時起意,出來一趟不容易,決定明天上午武漢玩半天,下午去荊州。
第三天,由于計劃變化了,一早就出發了。第一站,辛亥革命博物院。
首義廣場、彭劉楊路等多是辛亥革命的紀念,讓武漢成為中國迎來民主共和第一道曙光的城市,也成為了英雄的城市。
第二站,古德寺。真的隻是網紅打卡地,人山人海,隻有在人縫中拍幾張照,就趕赴下一個目的地荊州。
還算順利,下午兩點到達荊州高鐵站。
馬上開始了今天的第三站,荊州博物館。網上先簡單看了一下介紹,館内寶貝很多,不愧是中國地級市“十佳博物館”之首。大量的玉器珍品,展現了楚國文化的魅力與曆史。五大夫遂墓保存完好的男屍和精美的随葬品,既是五大夫遂日常生活的真實再現,也是“文景之治”時期物阜民豐的生動寫照。
第四天,由于今天下午還要趕高鐵,又是早起的一天。第-站,荊州古城牆東門。由于是2023年春晚分會場,成為了荊州的必遊地。雄偉的賓陽樓、甕城中的紅燈籠、馬車、戰鼓等還能找到春晚的印迹。
第二站,張居正故居。看了介紹才知道是2008年修建的。人文大于景觀,喜歡曆史的值得一遊。
想不到明代就“小人書”了,還是給皇帝看的。
荊州作為三國時期重要的地區,個人感覺“三國”文化的氛圍不是很濃,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四天三夜,行程近二千公裡,領略了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高鐵出行,使“千裡江陵一日還”更便利。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