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嬰家中遊泳溺亡,孩子安全誰保障?問4個問題幫你練就火眼金睛

11月2日湖南株洲,剛滿月的女嬰在外婆和媽媽的看護下,在家裡帶脖圈遊泳。孩子爸爸回家發現孩子臉色蒼白、不哭不動,這才察覺出異常,把孩子緊急送往醫院,卻還是因為缺氧時間過長不幸離世。

我懷孕的時候,也曾經看到過大量介紹嬰幼兒遊泳好處的文章。嬰幼兒遊泳能促進嬰幼兒心肺功能的發育,更有不少人說孩子天生就是遊泳高手。這些文章的作者,有嬰幼兒遊泳機構,也有育兒自媒體。當然,也有一些醫生大V科普嬰幼兒戴頸圈遊泳的危害。

...

image

現在的信息渠道如此豐富,信息推送如此精準,要獲取育兒信息可以說是易如反掌,可這些信息是否真的能經得起推敲呢?

十月懷胎,一招分娩,看着身旁的小生命,每個媽媽都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愛他,保護他。媽媽們學習育兒知識,竭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隻為了讓這個小生命健康長大。

可鋪天蓋地的信息炸彈,你一言我一語,這個說遊泳好,那個說推拿好,可對孩子好的,媽媽們就一定要聽,一定要照做嗎?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好東西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更何況是好是壞尚沒有定論的東西。就拿人們日常吃的雞蛋牛奶來說,它們很有營養,對身體有好處,仍然有不少人雞蛋或牛奶過敏,吃了就會有不良反應。

所以說,在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媽媽們要學會甄别。

...

image

1. 信息來源是哪裡?

這些育兒方法是誰說的,他為什麼說這些話?是他的親身經曆,他的研究成果,還是他能獲得某些利益?分清信息來源,能幫你過濾掉一半以上的信息。

就拿嬰幼兒遊泳來說,專業第三方人員,比如醫生的科普,就比嬰幼兒遊泳機構的科普可信度高。特别是涉及到切身利益的,人們往往會誇大好處,而忽略風險。

就比如,你去母嬰店給1歲的孩子買玩具,孩子想買小顆粒的積木。母嬰店的人會說,你家孩子真聰明,這麼小就喜歡玩積木。她不會提醒你,1歲的孩子還處于“萬物皆可吃”的狀态,小顆粒玩具風險太高,最好不要讓孩子玩。

這也提醒我們,在聽到看到什麼信息之後,要條件反射般地追問一句,這是誰說的,搞清楚信息的出身,更有利于我們做出正确的選擇。

...

image

2. 他憑什麼讓我相信?

即使發言的人是專家,是親身經曆者,那他是這方面的專家嗎?其他專家怎麼說?他的哪些經曆,會讓這些話更有說服力?

就拿孩子打疫苗來說,我不止聽一個人說過,我朋友是醫生,他說能不打的疫苗都不打。可你的朋友是什麼醫生呢?三甲大醫院的兒科醫生,還是偏遠地區的赤腳醫生?他專注的是哪個領域,對兒科,對免疫醫學是否了解?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朋友這個醫生”的權威性。

...

image

3.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你想把孩子養成什麼樣子?你采納别人建議的目的是什麼?是有确鑿證據的強身健體,還是無腦跟風,沒了解前因後果?

我成為媽媽這些年來的體會是,專家也好,大V也好,除了涉及疾病和安全的,其他的育兒建議都不是金科玉律,媽媽都要結合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聽。

帶孩子去上遊泳課,經常會遇到一個同樣學遊泳的小女孩,她每節課都在哭,撕心裂肺地哭,還會哭着喊“媽媽救我”。她媽媽就坐在旁邊看着,說她鄰居家的孩子也是這樣,哭幾次課就好了。

這種身邊人的例子真的适合所有人嗎?我至少旁觀了小女孩10節課,都是哭嚎着上完的。别說學遊泳,她能泡在遊泳池裡就算好的了。

我不知道女孩的媽媽到底是怎麼想的,她讓女孩來學遊泳,又是為了什麼?孩子哭着掙紮一小時,确實挺耗費體力,隻是這樣能強身健體嗎?

...

image

4. 孩子是否适合?

同樣是哭着上遊泳課,鄰居家孩子哭過幾次就好好上課了,但這種哭的模式,就一定适合自家孩子嗎?女孩的哭聲,不是撒嬌,也不是威脅媽媽,她是真的害怕。

當我們選擇一種育兒方法,要用到自家孩子身上的時候,我們最應該考慮的,是這種方法是否适合孩子。簡單來說,有的孩子喜歡玩樂高,媽媽用“做完作業再玩樂高”的方法,鼓勵孩子早點做作業。有的孩子就不喜歡樂高,把拼樂高當成一種負擔,如果媽媽仍然用“做完作業玩樂高”的方法,隻怕孩子會主動做作業到半夜了。

...

image

人人都可以是育兒專家,能講出的道理,說出的辦法,估計講上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但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也需要一定的适應條件。别人用着特别管用的,到自己孩子身上可能就水土不服。

媽媽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媽媽要練就火眼金睛,從龐雜的信息中甄别出好的科學的信息,再把這些信息做适當改變,調整成适合自家孩子的,這才是育兒的正确打開方式。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