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聽懂另一半:從溝通差異到弦外之音》

...

【基本介紹】

《聽懂另一半:從溝通差異到弦外之音》,作者是【美】黛博拉·泰南,吳筱翻譯,上海文化出版社·後浪2021年3月出版,18.4萬字。

黛博拉·泰南(Deborah Tannen),社會語言學家,喬治城大學教授,出版了《我不是那個意思!》等12部暢銷書。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聽懂另一半:從溝通差異到弦外之音》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就是:男性和女性交談和溝通的目的是不同的,這也是兩性溝通失敗的重要原因。通常情況下,女性使用的是建立聯系的語言,更注重親密性,更擅長“情感式溝通”;而男性使用的是确立地位的語言,更追求獨立性,他們往往更擅長“報告式溝通”。

作者整合語言學領域的研究,用大量來自現實生活會話的實例,不僅解讀了兩種溝通風格以及溝通方式中的性别差異,而且闡述了兩性對話中的打斷現象、公開與私下溝通的差異、說教與聆聽以及八卦行為的意義。

全書共分為10章:

1-不同的話語,不同的世界

2-不對等性:兩性溝通目的相左

3-"放下報紙,跟我說話":情感式與報告式溝通

4-八卦:女性友誼的精髓與義務

5-"聽我給你講":說教與聆聽

6-社群意識與競争:溝通方式的沖突

7-誰打斷了誰的發言:支配與控制問題

8-左右為難:被男性标準評判的女性

9-"我對你說話的時候,看着我":性别更甚年齡差

10-應對不對等

【閱讀感受】

1.

乍看這本書,說實話,我是有心理抵觸的,我對我的另一半了解,還需要一本書來告訴我嗎?粗略一翻,才發現,這另一半,不是狹義,而是廣義的。

這本書的觀點簡單明了。①兩性溝通失敗的重要原因,在于男性和女性有着完全不同的溝通目的和溝通模式。②女性使用的是情感式溝通和男性使用的報告式溝通的差異所在。前者目的是表達對别人的關心,核心是照顧說話者和聽者雙方的感受,更适用于私下發言場合,交談重點是建立感悟、協調關系、展現雙方相似點、匹配雙方經曆等。後者目的是保持自己的獨立和自由,核心是利用說話引起他人的注意,更适用于公開發言場合,交流重點是通過口頭表現展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成為人群關注中心。③男性和女性的溝通模式緣自于童年時的教育與經曆。在童年與同性發展友誼時,男性就開始尋求群體中等級結構的更高位置,而女性要的是親密聯系網中更核心的位置。④情感式溝通和報告式溝通各有長短。情感式溝通的優點是給群體和他人提供巨大支持,是陌生人一對一溝通的最佳方案;但會給自己帶來情緒消耗,也可能給他人帶來過重情緒負擔,在邏輯性、專業性上也顯得不足。對女性來報告式溝通的優點是能明确顯示發言人和聽衆的地位等級差别,是獲得更強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有意思的不是這簡單明了的觀點,而是作者在一個個鮮活的實例展示,在一個個工作或生活的場景中,某個男性或女性個體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怎麼溝通的,而在同一個場景中,另一個女性或男性個體,又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怎麼溝通的。比如,一對在半夜争吵的伴侶,他關心的是信息,僅僅是孩子的數學水平。但她關心的是元信息:如果他開始為她兒子的教育買單,那這件事對他們之間的關系來說意味着什麼?一個個鮮活的實例展示,一個個具體的細節描述,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另一半原來是如此不同呀,時不時的驚異和慨歎更讓我覺得這次閱讀真的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

因此我做了大量采摘,而且不想做過多歸整,就那麼散亂地堆放在後面“撷取摘要”部分,任憑它們反反複複地贅述同一個意思,隻因這些文字能讓我回想起閱讀時的感受。

2.

閱讀過程中也曾有過不少的疑問:之前看過管理、溝通和表達的書,都提倡感受式表達,特别是對非暴力表達(觀察-感受-需求-表達)的推崇。而且,女性喜歡尋求贊同的傾向在管理層面也開始被認為是一種職場優勢。許多人認為,女性能成為很好的經理人,是因為她們更傾向于征求他人的意見,讓員工參與決策。……這些和作者在書中描述的那個男性世界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到底是因為我陷入了信息繭房?還是社會越來越女性化?

沒有人能否認,男性在我們的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特别是在職場中,在非服務性的行業,抑或在管理層乃至高層。在這些權力等級突顯的領域,正好和男性報告式溝通方式相契合,和男性喜歡玩公開競争遊戲、不怕對立沖突且能通過争鬥來推進友誼的特點相契合,這或許是男性在職場中能占主導地位的原因吧。

作為一位女性,雖然長期身處管理層,我仍然不擅于正面表達沖突,因為在我內心深處仍然有一個聲音:沖突是可以避免的。這就意味着沖突是不好的、我們不應該制造沖突。但顯然,這種認知和男性世界的認識有點天壤之别。這也是我在閱讀此書時最真切最痛楚的感受,這也是我看到書中某個女性高管說“我最大的缺點是不能與别人正面對峙”時為之黯然神傷的原因。

3.

作者說,“兩性間不同溝通方式的種子,是在他們以不同途徑學習使用語言的成長過程中播下的”。

我認同作者的說法。是的,當男孩練習獲得注意的說話方法時,女孩往往在練習傾聽。然後,大家告訴你:男孩/男人就是…好像天生就這樣。

事實上,自孩提時就播下的種子,在之後幾十年裡不斷生長根盤虬枝交錯,漸漸的不用别人告訴,連我們自已都深信不疑了:我天生就這樣。

但真是這樣的嗎?雖然男性和女性有如此明顯的溝通差異,但我們絕不能把兩者簡單粗暴地概念化。很多情況,都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我甚至想說:男性更獨立、女性更重關系?不!強,才更獨立;弱,更重關系。

【撷取摘要】

1.

在他看來:作為一個身處具有等級性的社會秩序中的個體,他要麼勝人一籌,要麼低人一等。在這個世界中,對話等同于談判,我們試圖在這些談判中盡己所能地達到或保持上風,保護自己不被他人壓制和擺布。所以,生命是一場競賽,一場保護自己的獨立性、避免失敗的争鬥。

在她看來:作為一個人際關系網中的個體,她把對話看作一種協商,目的是為了獲得親近的關系,在商談中試圖尋找和給予肯定及支持,并達成一緻。她努力保證自己不被他人疏遠。所以,生活意味着進入一個社群,代表了一場為保護親密關系和避免孤立的努力。雖然這個世界裡同樣存在等級,但這些等級更大程度上是由友情決定的,而較少與權力及成就相關。

如果女性使用的是一套有關人際關系和親密性的語言,而男性使用的是一套有關地位等級和獨立性的語言,那麼兩性對話就堪稱一種跨文化交流,很可能因不同交談風格的沖撞而受害。讓他們使用的語言産生區别的不是地理,而是性别因素。

女孩們不習慣于用明顯的方式謀取地位;她們更關心的是自己能否得到他人的好感。比如,比較男孩和女孩的玩具之争,女孩們會通過妥協和回避緩解矛盾,維持和諧。男孩之間的矛盾則持續更久,他們更堅持自己的主張,會訴諸規則,并會威脅使用武力。但說這些幼兒更多地運用了某一種策略,不等于說他們完全不會運用另一種。

社會規範鼓勵男孩公開競争,女孩公開合作,但不同的情境和活動會導緻不同的行事方式。

女孩們也懂得如何發号施令,如何在一個分等級的結構裡活動,但當她們與同齡人一起進行任務型活動時,她們認為這種行為模式是不合适的。她們确信這種模式适用于親子關系,在遊戲的形式下,她們也願意實踐這種模式。

在男孩的等級世界中,最重要的硬通貨是地位等級,得到并維持地位等級的方式是發号施令,讓他人遵從。身處低位的男孩會被呼來喝去。

女孩群體中的硬通貨是親密關系。女孩們監控着她們的友誼,尋找同盟關系中的微妙變化,她們希望和受歡迎的女孩成為朋友。受歡迎程度是一種地位等級,但它建立在人際關系的基礎之上,也把受歡迎的女孩放在一條關系紐帶上。

2.

處于情感關系中時,男性對自由和獨立的渴求更需要解決,而相互依存和人際關系對許多女性來說更可能是重點。他們的區别在于焦點和程度。

如,她想要的禮物是理解,他贈她的禮物卻是建議。他扮演的是一個問題解決者的角色,而她想要的隻是對她感受的認可。如果女性痛恨男性遇到問題就提供解決方法的癖好,那麼男性則會控訴女性拒絕采取行動解決她們所抱怨問題的行為。

男方的論點體現的核心問題是他的獨立性,他行動的自由,而對女方來說,關鍵的問題是在他們這種依存的關系中,他的所作所為帶給她的感受。男方将她對他們這種依存關系的堅持解讀為“控制”:她在利用自己的感受控制他的行為。

女性的負擔是内在驅動的:對丈夫會如何回應她們以及她們怎樣回應丈夫的持續關注。男性的則是外部強加的:養家者角色帶來的義務,以及自己行為受到他人限制的束縛感。

對大部分習慣傾訴工作或人際關系中遇到的問題的女性來說,信息本身并不是她們的抱怨行為的重點。真正重要的是話語中的元信息:傾訴問題是為了争取他人向她們表達理解(“我明白你的感受”)或是發表類似的抱怨(“當初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時,我也有同樣的感受”)。

相互理解具有對等性,這種對等性有助于促成一種同伴感,但給予建議的行為卻具有不對等性。它将建議的提供者放入更有知識、更理性、更具掌控力的框架——也就是位于更高的等級,這使得距離感更加強烈。

社會慣例讓女性更習慣做贊美的給予者,而不是信息的提供者。

給予贊美和提供信息一樣,從本質上說也具有不對等性。它也将說話者定位為高人一等,擺在一個評判他人表現的位置上。

女性也可以通過她們傳統中提供幫助的角色——例如母親、社會工作者、護士、咨詢師以及心理學家——被定位為優越者,但在扮演這些角色——尤其是母親和護士時,她們也可能被視為在聽命于他人。

兩性溝通的另一種差異體現在詢問信息的時候,其間的差異也可以追溯到地位等級和人際關系的不對等上。

社會規範給了女性和男性同等的束縛:即便男性沒能幫上忙,女性也需要表達感激;而男性就算手頭有别的事,也需要挪用精力和時間來提供幫助。

3.

大部分男性在公開發言時感到自在,而更多女性則會在私下發言時感到輕松。于是,在公開發言時,更多地出現男性健談、女性沉默的現象;在私下發言時,更多地出現女性唠叨、男性緘默的現象。

大部分人本能地覺得女性和兒童一樣,應當被看到而不是被聽到,所以她們不管說多少話都顯得太多。

對丈夫而言,交談是為了獲取信息;對妻子來說,交談的目的是互動。傾訴是展現情感投入的一種方式,傾聽則是表現興趣和關心的一條途徑。比如,就像麗貝卡會“自然而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一樣,斯圖爾特在自己的思想出現的瞬間會“自然而然地”忽略掉它們。把它們說出口會賦予它們多餘的重量和重要性,他覺得它們不值得被重視。

兩性間不同溝通方式的種子,是在他們以不同途徑學習使用語言的成長過程中播下的。對女孩來說,交談是鞏固聯系的膠水。男孩則主要通過活動來維系感情:他們一起做什麼事,或是談論某些活動,譬如體育,随後是政治。比如,在麗貝卡的一生中,她都在練習在與親近之人的私密對話中将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轉化為言語;而在斯圖爾特的一生中,他都在練習忽略自己的感受,把它們留給自己。

對很多男性來說,家的舒适性意味着他們可以從不得不通過言語來證明自己、震懾他人的需要中解放出來。他們終于到了一個沒人要求他們發言的地方,擁有保持沉默的自由。但是對很多女性來說,家是一個她們可以暢所欲言的地方,是她們感到最需要與她們最親近的人談心的地方。對她們來說,家的舒适性意味着可以自由說話而無須擔憂她們的言語會被如何評判。

在利用說話來引起他人注意這方面,許多男性比大部分女性更得心應手。這種差異正是報告式溝通與情感式溝通差異的核心。

不論觀衆中的男女比例如何,男性幾乎永遠都是第一個提問的,他們的問題也更多、更長。

有一位男性抱怨了女性讨論問題的方式,這種方式被他和朋友們稱為“流沙式”。許多女性之所以有使用個人經驗和事例而非抽象論證的傾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女性将語言定位為私下發言的工具。比如,她用來理解世界的是一種更為私人的邏輯——她觀察并整合個人經驗,并嘗試與他人的經驗構建聯系。而被她丈夫視為理所當然的邏輯則是一種更為公開的嘗試——更接近收集信息,展開調查,或是用形式邏輯的規則确定論點,就像我們在做研究時的方法。

4.

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社會正變得更為私人化而非公開化,公共領域内的很多内容變得更像八卦。

許多男性很少閑聊,因為他們相信談話的目的是傳達信息。對他們來說,防止脆弱性以及維護獨立性是他們的重要目标,親密感則沒有那麼重要。

對他看來,抵抗過度幹預的一條途徑就是拒絕講述細節。如,母親無法想象,如果連對方生活的基本進展都不知道,算什麼最好的朋友。而在父親看來,這卻很正常。

雙方都需要嘗試理解和接受彼此的立場,而不是用己方的标準去衡量對方的行為。比如,在大多數女性的定義裡,八卦似乎僅僅是交談者對他們認識的人的私生活細節的讨論。而在大多數男性的定義裡,它是對某些不在場的人的弱點、性格缺陷以及失敗的讨論,目的是讓談話的參與者們感到自己比那些人優越。這種行為是卑劣的,因此八卦沒什麼好處。

5

由于女性想尋求的是支持,她們更傾向于不去彰顯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由于男性希望成為人群的焦點,喜歡學識淵博帶來的感覺,他們會努力尋求收集和散布信息的機會。

專業知識技能并不能确保女性在與男性的對話中占據舞台中央的一席之地。女性具備更多知識的迹象激發的是憤恨,而非尊重。大部分女性都缺乏應對挑戰、保衛自己的經驗,而那些挑戰之舉都被她們誤解為針對她們個人可信度的攻擊。

女性玩的遊戲是“你喜歡我嗎”,而男性玩的是“你尊敬我嗎”。男性最關心的是他們在等級結構中的位置,女性最關心的是她們在親密聯系網中的位置。這些不同的關注點就造成了差異很大的溝通方式。

假設:我們隻有獨立和依賴兩個選項。如果這确實是一種典型的男性觀點,它或許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那麼多男性對與他人親密接觸有防備之心,于是他們堅持獨立,是為了避免會讓他們感到屈辱的依賴性。但我們其實還有另一種選擇:相互依存。

與此對應的男性策略——給予較少的聽者回應,發表陳述而非提問,以及質疑而非贊同——則可以被理解為一場争辯中初期發言者的行為,而非聽衆的行為。

總是扮演回應者而不是發起者的角色,對女性來說也是一種局限。

6.

盡管确實有很多女性更習慣用語言表達友好與支持,而許多男性在用語言做自我展示時更自信,實際情況其實要複雜得多。因為自我展示在作為角力的一部分時,也屬于一種人際關系。而且,沖突還可以被看作與他人建立聯系的一種方式。

大多數女性來說,沖突是對情感關系的一種威脅,無論如何都不能發生,因此最好在不直接對抗的情況下解決争端。但對許多男性來說,沖突是用來協商地位的必要手段,因此他們必須接受沖突,甚至有可能特意尋求、信奉和享受它。

男孩們呈現了一套層級分明的組織結構:領導者告訴其他人該做什麼。下達命令并讓其他人遵循,是某些男孩成為領導并維護領導地位的方式。女孩們的群體是以平等主義的方式組織起來的。通過使用“讓我們”和“我們”來制定建議,女孩們暗示了她們的群體是一個社群,服從的結果将增強社群的力量,而不會增強提出建議者的個人權力。如果一個男性奮鬥是為了讓自己變強,一個女性奮鬥就是為了讓社群變強。

男孩和女孩維持的不同社會結構的形成與他們偏愛的不同活動有關。男孩通常喜歡玩公開競争的遊戲。男孩不僅會指揮,還會侮辱和威脅彼此。他們如果對另一個男孩有意見,會在他在場時說出來。但是,女孩的意見卻通常是在被指責的那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提出的。

”你為什麼把冰箱門開了這麼久?”“你為什麼吃這麼少?你應該多吃點兒“。她用來表現親密關懷的言語,被理解成一種類似母親對孩子說話的風格,是一種地位等級特征的表現。

男孩通常不會為他們的要求給出理由,女孩們卻為她們的建議給出了理由。如,戴安娜以“讓我們”為開頭提出建議。在她看來很明顯,她是在提出建議,而不是要求。如果他不想做她提議的事,他隻需要直接說。

和平締造者的作用反映了女性傾向于追求共識的總體趨勢。而對男孩和成年男性來說,有攻擊性并不代表不存在友誼,恰恰相反,攻擊是一種開啟互動和制造參與感的好方法。比如,對瑪吉來說,意見分歧帶有“對親密感造成威脅”這一元信息,約翰卻不認為分歧是一種威脅。恰恰相反,他認為能夠表達不同意見是關系親密的一種信号。比如,紮克的憤怒反應出乎他母親的意料。她以為她是本着親人間的體貼在關心他,但他卻從地位等級和控制的角度來解讀她的意見:如果他自主行事的權利需要得到她的許可,那麼他的自主權便不是真的,而是她給予的。

男性常常希望通過争鬥來實現友好的目标。在男孩和成年男性頻繁利用對立來建立人際關系的時候,女孩和成年女性可能會利用表面上的合作和友好關系來進行競争和批判。例如,古德溫發現,女孩們尤其喜歡一種能讓她們數出自己跳了多少次的跳繩口訣。“八卦”也可以是具有競争性的,比如,有些人可能會争當第一個知情者。

我們在談話中交流的對個人經曆的叙述。我們在談話中聽到和講述的故事塑造了我們的觀點。通過傾聽彼此講述他人的遭遇,我們掌握了正确的行為方式。男性和女性談論生活中事件的不同方式反映并創造了兩個不同的世界。女性的故事往往是關于社群的,而男性的故事往往與競争有關。當男性叙事者不是他故事的主角時,他的主角仍會是一位男性;男性很少講述涉及女性的故事。

有一位年輕男性注意到,他的女同學們拒絕在發言中用權威來向他人施壓。他猜測,原因是她們害怕犯錯。對他來說,重點是知識,這是個人能力的問題。他沒有認識到,她們害怕的不是犯錯,而是冒犯他人。對她們來說,重點是人際關系:她們與群體的關系。

女性喜歡尋求贊同的傾向在管理層面甚至可能成為一種優勢。但那些無法發火的女性就不能以這種方式施展權力了。更糟糕的是,她們回避正面沖突的行為讓她們很容易成為剝削的受害者。一言以蔽之,她們不會為自己的權益挺身而出。比如,某個女性高管說,“我最大的缺點是不能與别人正面對峙”。比起一個習慣站在對抗立場上看待世界的人,一個試圖避免正面對抗的人更容易受人宰割。如果一方将沖突看作一種有價值的溝通方式,一旦另一方試圖避免沖突,其實反而可能會引爆沖突。

7.

“一次隻能有一位發言者”的道德規範。這種規範更适用于男性的公開發言型溝通風格,也就是報告式溝通,而不适用于強調情感式溝通的女性的私下發言型風格。

男性感到自己被女性打斷時,女性是在用語音重疊的方式表達贊同、支持以及對他們的話語和想法走向的預判。與男性相反的是,在讨論小組中發言較多的女性經常邀請較為沉默的小組成員發言。

如果一位女性為了支持一位男性講故事的行為,抓住一點進行詳細闡述,而這一點卻不是這位男性想強調的,後者就會覺得他講述自己故事的權利受到了侵犯。他會将這次入侵解讀為一場為控制談話而進行的鬥争。他被冒犯的感覺就來自這種(對他而言)過剩的情感式溝通。

一個家裡的女性珍視同時說話和打斷發言的行為,将其視為投入情感式溝通的表現,而這個家裡的男性重視的則是在報告式溝通中自己不會受到他人的影響。與女性相比,男性對待家庭内部的非正式談話的方式更像是報告式溝通。

8.

世界上很多文化都會使用複雜的間接表達系統,而并不重視直接表達。隻有現代西方社會把直接交流放在首位。然而,就算對西方人來說,直接交流更多的也是一種價值觀,而不是一種實踐。

沉默是金還是鉛?女性的沉默被認為是缺乏權力的證明。同時,有其他研究聲稱,男性的沉默和拒絕說話是擁有權力的一種表現。

女性說話的很多方式在與女性的對話中是有意義且有效的,但在與男性的對話中就會顯得無力和自我貶低。其中一種模式就是,很多女性似乎總是在道歉。女性經常會用“我很抱歉”來表示同情和關心,而這其實不是道歉。而男性往往把“我很抱歉”解讀為一種道歉。在他那裡,“我感到遺憾,但我不會道歉”。

魄力、邏輯性強、直率、有領導力和影響力的性格特點會提高一位男性作為男性的價值,卻有可能削弱一位女性作為女性的價值。如果一位女性改變說話方式,以契合她已經獲得的或希望争取到的權威地位,那麼在别人眼中,她的女性氣質就會受到損害。比如,女性如果意圖調整她們的風格——說話更大聲、時間更長并帶有更多主見,她們同樣會更好地實踐男子氣概要求的模式。她們可能會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和尊重,但也可能會遭到厭惡,被批評為咄咄逼人和缺乏女人味。

擁有權力地位的女性發現她們正處于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她們說話的方式符合我們對女性的期待,她們的領導力就會遭到質疑。如果她們說話的方式符合我們對領導者的期待,她們就會被批評為沒有女人味。通向權威地位的道路對女性來說是艱難的,而她們一旦到達了那裡,會發現那裡有的不過是一張荊棘叢生的床。

9.

在身體響應和用言語表達個人問題方面,男性往往更間接。

每個年紀的女孩和成年女性都坐得更近,并直接看着對方,而每個年紀的男孩和成年男性都彼此呈一定角度坐着——在某個案例中幾乎是相互平行的——而且從來不直視對方的臉。

無論是否有女性在場,男性的身體姿勢都是一樣的。但女性似乎覺得,有男性在場時,自己就站到了舞台上;當她們發現與她們在一起的隻有女性時,她們就有了一種在後台的輕松感。

女孩們同樣意識到了她們所處的權威框架,但她們是在遵守這一框架下的規則,而非藐視或嘲弄它。而且,她們絕不會用互相攻擊來玩鬧,而是贊同和補充他人的發言,從而實現相互間的支持。

10.

男人之于女人,就像成年人之于孩子:男人是心懷憐愛的保護者,負責開門,貢獻出甜點的第一口,伸手去夠高處的架子,還要搬重物。但伴随着兒童特權而來的是義務:孩子的活動是可以被打斷的,他們的時間和領域是可以被犧牲的。伴随着受保護的特權而來的是權利的喪失,他們不會被尊重,不會被作為一個成熟的人來對待。當一個人成為保護者,他/她會被定位為有能力、有才幹、值得尊敬;而當一個人成為被保護者,他/她會被定位為無能、軟弱愚蠢、應當被縱容。

對男性來說,擁有金錢能帶來一種權力感。對他來說,如果一方收入比自己低,另一方才會感到自己更成功。但對女性來說,金錢能提供的是安全感和自主權——僅僅是不依賴他人的能力。女性用金錢來避免依賴性,而不是為了占據支配地位。

如果說自動遷就他人是一種負擔,那麼自動抗拒他人的意願也一樣。有時候,采取一種盟友的立場會更有效。“最好的”方式是靈活的方式。最自由的人是能夠選擇使用哪種策略的人,而不是那些盲目地按部就班,非得一遍又一遍重複同一個劇本的人——而這正是我們經常做的。

我們最好不要相信我們對别人說的話的自動化反應,尤其是當我們的自動化反應比較消極時。相反,我們應當試着從對方的角度看待事物。我們一旦明白男性與女性對世界和溝通方式的設想是不同的,就會更具創造性地去思索這種差異如何影響了自己的人際關系。

一條更現實的途徑是學習如何解讀對方的信息,以及用伴侶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解釋你自己的信息。

我們一旦意識到自己和伴侶有着不同的談話風格,就會開始接受差異,而不會再責備自己、伴侶或這段關系。我們最大的錯誤是相信存在一種傾聽、說話、交談或建立關系的正确方式。最令人受傷的莫過于你的意圖是好的,卻被人說是壞的;或者你隻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卻被告知你做了錯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