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起勇氣,少學習
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天同學的母親來看她,在我們宿舍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大家起床時,我晃着雙腿坐在床邊大聲念了會兒英語。後來同學告訴我,她母親表揚我,說“那個孩子真愛學習”,然後同學不無嘲諷地問我:“你怎麼就那天看書呢,平常也不見你看。”當時我聽了這話,很不以為意,那時候我還沒意識到自己是什麼樣的。
直到人生走完求學這一程路,又往前走了好久,我才逐漸覺察出,愛學習這個我從小習得的條件反射般的行為模式,對我的影響和制約。
“好好學習”,确實可算是我一生以來的行為準則。幾乎從有記憶起,父母就在刻意培養我“學習”:坐在母親的自行車上做口算、背詩詞;不要玩兒了,去學習;不要看閑書,去學習;什麼其它的都不要做,“隻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我父母那一代人,因為曆史原因被剝奪了學習的機會,“學習”是他們未完成的情結,到我這裡就加倍地傾注了。當然,學習也讓我“受益”。幾歲初學字時,和家人坐車外出,一路上我趴在車窗邊,念着路旁店招上的字,讓我不識字的奶奶大為感動;學了英語後,去親戚家玩電腦遊戲,我也大聲念出屏幕上出現的英文,惹得親戚長輩一番贊歎。這些來自他人的關注,讓“愛學習”這件事對我來說,幾乎成了一種表演。
不過我自己确實也是喜歡學習的,對知識有渴望。在我成長的年代裡還沒有互聯網,資訊相對匮乏,記得高中時流行席娟的言情小說,幾本書在教室裡輪番傳閱,我看的時候竟然還要摘抄下成語,引起同學側目。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書呆子氣十足。但是,知識改變命運的事也真實地發生了:考上大學讓我得以能離開小城市,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所以,外在的反饋又強化了我的愛學習,附着成為一種保護色。
之後在我的人生裡,“愛學習”理直氣壯地保護我逃避現實:總覺得學的東西還不夠,不足以開始去實現某個目标,還需要準備,還得再學。尤其在信息爆炸的現在,學海是真的無涯,很容易就可以把自己變成知識的容器,不停填塞。結果是我的确擁有了很多點狀的知識,這兒那兒的都知道些,但也終于成功實踐了“道理知道很多,卻過不好自己的人生”的狀态。
不過學習這個行為本身,倒也能幫我分擔過量的焦慮。和我相似,我有個朋友也愛學習,她平日裡喜歡背英語單詞,每次我們見面,都要切磋幾句英語。這個從上學時期一直延續到三四十歲的習慣,其實本身早已毫無意義,但因為似乎能讓我們感到放松、鎮定,還是保留下來充當了紛擾多變的生活裡的舒适區。
盡管不斷地學習,反過來又成了加劇焦慮的原因。
“未來屬于少學習的人。”——當我注意到這句話時,已經努力學習了好多年。當然初見時,也是深感驚訝的,慢慢才體會出,這裡說的是個“斷、舍、離”的境界。知識是無窮的,如今獲取知識的途徑又是簡單、開放的,對待學習的态度是需要改變了,有别于過去的填鴨式學習,現在需要的是鍊接和形成系統的能力。不再追求“擁有”知識,而是去“使用”知識。但是,當我真的想要少學習時,卻發現學習已成為一種本能,會自動地運行。
有一段時間,我的現實生活中壓力較大,内心充滿了困頓感。焦慮使我神經緊繃、頭腦飛轉,不自覺地,我已經用“學習”把每一分鐘添滿。從早上醒來睜眼的第一刻起,聽新聞和各種資訊;通勤路上聽書;任何一個間歇看視頻;學心理學、學哲學各種;切菜時學,整理家時學,刷牙洗臉時也在學。“學習”在起到一種鎮痛的作用,已經演變成強迫症一般的心理障礙了。而我仍然執着地想要從那些我還沒學到的知識裡尋找人生的答案。
讓這場無休止的内耗減速的,是現實生活中的體驗。在經曆了數年挫敗-努力-焦慮-痛苦的循環後,在某個極度疲勞的瞬間,我的内心開始有了松動。然後,就像别人曾經體驗過的:覺知之光才慢慢照了進來。在那些我一直忙于用“學習”來表演、防禦、逃避、尋找的時間裡,好像是一直在黑暗裡不辨方向地狂奔,直到我慢下來,才意識到我的體驗才是出路。去體驗我是什麼感受,這些感受想要告訴我什麼,從這些經曆裡我得到了什麼,正是這些“資訊”,才讓我自己和我的人生,真正變得清晰。
學習的執念類似于一種貪婪的占有欲,放下它對我來說需要覺知,還有勇氣,最重要的,是智慧。智慧是從個人體驗中總結出的主觀創造,要有一些人生經曆才能生發。而當有了智慧後,就會意識到學習真的不用那麼多,不需要把自己搞得那麼累。人生不是單靠用腦去過的,是要有智慧去引導,用心去體驗的。至于知識,不過隻是工具而已。
- 上一篇 打工日記——部門聚餐的一天
- 下一篇 今日點贊權重9.2763w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