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誰不是殘血在奮鬥?
獨自在深夜裡,思考,寫作;不是買醉,而是想要流淚。
隻是說了一句過年未必回家,娘親就郵寄各種東西,以備過年之用。
還是那句老話,我也說了多少年了,“兒行千裡母擔憂,母行千裡兒不愁。”
子女常年在外,父母尤其是母親會感到非常擔憂和牽挂,這種擔憂源于父母對子女的深厚愛意和責任感。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母親常常被視為家庭的核心和情感的寄托,她們對子女的關心和照顧是無微不至的;就像子女一回家,就先喊,“我媽呢?”
因此,當子女遠離家鄉,踏上未知的旅途時,母親們的内心充滿了憂慮和擔心;這畢竟是她掉下來的心頭肉,無論多大,都是她的寶貝。
其實在外的子女不想父母嗎?不想回家鄉嗎?都不是,越是走得久、離得遠,越是無比想念。
那麼為什麼不回去呢?在外拼搏的子女都是勞累辛苦,辛酸苦楚。
随着時代大發展,城市化大進程,衆多原本在家鄉的人們來到了大城市;在這裡生存、打拼,并立志于留下來,甚至要跨越階級,脫離家鄉,告别過去。
但是還是有更多人苦苦掙紮,回不去的家鄉,留不下的都市,又該何去何從呢?
最後,城市裡的爾虞我詐、世态炎涼使我們遍體鱗傷,誰不是殘血在奮鬥?
就像遊戲中的角色,邊打怪升級,邊掉血,邊補血;或一個人的孤獨彷徨地單兵作戰,或組隊攻城略地。
兜兜轉轉,多少年了,才逐漸明白;我們普通人通常在35歲至40歲,甚至更晚,才會明白社會運行和人生命運的真相和邏輯,但這時的人們正好被釘在生活的十字架上無力掙紮。
而上層階級出生的人,早在20幾歲時就已經通透,而且還不用考慮過多的試錯成本;那是一種傳承,用幾代人的智慧澆灌出來的。
我們普通人在20多歲時,不明白大道、靈性、願力、天賦、使命、福報、能量的重要性,也沒有鍛煉自己顯化金錢和權力的能力;青春本身是一種資源,男性能很快找到工作,女性有大把人追求,很多人就在揮霍青春。
一旦進入35歲,男性失去工作優先權;再美的女性也會失去大量追求者,而長輩此時出現病痛,小輩出生越養越貴。才驚醒過來,覺醒開悟、創造顯化能力,原來如此重要,才關注這種能力;但因為晚清醒十幾年,已經被别人遙遙領先,追趕起來特别累。
母弱出商賈,父強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貧走他鄉。思念是真情實感,奮鬥是被逼無奈。
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在社會認知上,比公務員、商人家的孩子要晚醒;因為他的長輩也一樣糊裡糊塗過來的,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鼓勵孩子讀書就很不錯了。
通常隻有天賦高,運氣好,十幾二十歲就遭遇重大挫折的普通家庭孩子;能在機緣巧合下,完成人生命運和社會規律的認知,早早覺醒開悟。
所以我們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代人的成功需要幾代人的積累。
隻有我們的認知提高了,才能給下一代積累更高的台階,助力他們成長。
未來時代如何發展,個體何去何從?都是時勢、機變、命運......
多讀書,明事理;多實踐,長見識;多思辨,知進退;多刷新,更進步......共勉!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