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傳習錄》功夫即在人情事變中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

先生曰:“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問:人人都有心,心即理,怎麼又善與不善之說呢?

先生曰:惡人之心,已經離道了。

這樣的問題類似于現在一種說法,既然一切皆空,那還有什麼善與不善。先生言:惡人的心,早就已經離道了。

心為本體,心即是理,心即是一切,此表達是一種證量的體現。沒有這種證量,即使這樣說,也是做不到的,甚至認為一切皆空,什麼都可以做,善與不善都無所謂。有“心為本體,心即是一切”證量的大德,深知心創造萬法,自己的世界是由自己的念招感而來。創造外在的指令即是當初的一念,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是我們心中對世界的概念。

澄嘗問象山在人情事變上做功夫之說。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隻在人情裡,其要志在‘緻中和’,‘緻中和’隻在‘謹獨’。”

陸澄曾經向先生請教陸九淵在人情世故上下功夫的學說。先生言,除了人情事變也沒有别的什麼事情了,喜怒哀樂就是人情。富貴、貧賤、患難、死生都是事變。修行就在這些地方下功夫,除了這些地方也沒什麼地方了。在喜怒哀樂人情事變時“緻中和”,這是大根本。“緻中和”即是守中,守中即是觀,如如不動,不跟着人情事變而流浪。

“謹獨”又為慎獨,獨處時,時刻警惕自己狂放的意念,這即是日常修行功課。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