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 ‖ 《故事力》教育孩子别再提“想當年”了!

你身邊有沒人給你傳授這樣的育兒經驗:在孩子面前,父母雙方要一個人唱黑臉一個人唱紅臉。即在孩子犯錯誤時,要一個嚴打一個講道理,讓孩子感受到威嚴與慈愛并濟。

...

如今,很多父母已經認識到”打罵“不奏效了。那麼講道理呢?

我們是不是時常上映這樣的場景:父母在一邊不停的叨叨叨,苦口婆心,口幹舌燥,孩子在一邊表情冷漠,自玩自的,甚至痛苦地用手捂住耳朵,嚴重時甚至離家出走。

"有意思教練"的創始人高琳女士,在自己做企業培訓和教練多年經曆中也深刻體會到,在成人學員身上也有同樣的體現:沒有一個人喜歡被說教。

當你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的時候,不但剝奪了别人的愉悅感,效果也很有限(此處腦補你爸媽的唠叨)。教導不等于說教,沒有一個人喜歡說教。

——《故事力》原文片段

思想家、教育家盧俊曾說過,世上最沒用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不過,高琳教練提到:想要教導他人,不是不可用說的方式,而是要換一種說法,從說教改為說故事。說故事不僅不讓對方反感,反而能幫助他去主動反思,從故事中解讀并領會出道理,這個道理和結論是他自己得的出來的,再來啟發他采取行動和改變(其實也是你想讓他采取的行動)就順理成章,比如早起、戒煙等。

高琳和他的先生Hubert都曾分别在企業中擔任重要角色,師從著名的演講大師Crag Valentine。他們用自己在商業領域的成功,再到創辦有意思教練的轉型,見證了故事的力量。在其合著的新書《故事力》中,就專門針對“教導的故事怎麼講”這一具體應用場景做了詳細闡述,讓我們從實操上了解該講什麼樣的故事,以及如何講故事,才能起到真正有效的教導作用。

...

提到對孩子講故事,我腦海裡就不由自主想起一首熟悉的旋律,“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很多家庭也經常會發生類似的場景,不過是在飯桌和書桌旁。

每到開飯時間,看到孩子挑食的模樣,爺爺奶奶就開始提“想當年,飯都吃不飽,天天紅薯玉米,你們還這麼不珍惜......”

每當面對孩子滿是紅叉叉的作業和卷子,高知父母最喜歡講的就是“想當年,我是如何成為學霸的......”

工作中我們又從老闆哪裡聽到無數次“想當年,我是如何拿到那個大單”的故事。

但是,這種“想當年”的故事卻起不到什麼教導的作用,更多是講故事人絮絮叨叨的自我陶醉。

之所以理解不了“想當年”他人經曆的苦難或榮耀,是因為那些日子已經是太遙遠的過去,讓當下的人無法感同身受,有時候甚至是背道而馳。

我家孩子每次聽到以前的人天天吃紅薯玉米,羨慕得不得了,因為那恰好是她最愛的主食,每次都對姥姥過去的生活表示羨慕,讓人啼笑皆非。

所以,與其讓“過去時”教育泛濫,不如有的放矢,根據孩子們現在的思想與行為、環境與條件,有針對性地講一些更有說服力的故事,孩子們會更樂于接受,教育的效果才會更好。書中建議和孩子多講講以下三類故事:

1.講講大人當年失敗的故事,給予共情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失敗挫折,情緒低落,父母為了鼓勵孩子,大多會說一些正面的話,比如“堅持、你很棒”,但是這樣的話語往往不太奏效。

如果父母能夠講一講自身類似失敗的經曆,給孩子感覺“哦,原來大家差不多啊”,一方面讓孩子覺得“這些事沒什麼大不了,誰都經曆過”,另一方面,會讓家長顯得平易近人。

并且,孩子也會一點一點耳濡目染,父母也是孩子的模仿對象,以後在遇到困難時,他自然會想到最熟悉的父母在遇到類似問題時是怎麼做的。

2.講講孩子曾經成功的故事,給予賦能

孩子最近上乒乓球課,學習新動作犯了難,做不規範難免被教練呵斥幾句,就想打退堂鼓。

這個時候就不要責備孩子了,而是講一講他之前成功的故事。

“你還記得上次學習正手拉球是怎麼開始的嗎?中間是怎麼堅持的?後來又是怎麼取得進步的?”

當用孩子回憶起自己的成功故事時,他會格外被賦能,因為他會再一次重溫勝利的喜悅,從過往經曆中找到自信,甚至會倒找經驗和方法,去解決他們當下的問題。

3.講講名人的故事,給予啟發

為什麼要經常給孩子講名人傳記?

一方面名人傳記故事來源于現實,可以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名人都自帶光環,更容易讓孩子信服并認同,潛意識裡的會約束自身的言行。

不過,名人傳記讀起來還是和孩子有距離,如果隻是平平地講述一遍,隻會讓孩子看到名人的成功和偉大,而對為什麼會成功需要進一步思考。

所以,在講名人的故事時,關鍵不在講,而是在于講完之後的問。通過和孩子互動的引導,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構建自己的價值觀。

孩子很迷戀《哈利波特》,我和她講了J.K.羅琳的寫這部作品的故事,問過她一個問題:“羅琳說她隻要開始寫作就要把自己關在酒店裡,不接電話不見人的做法,你怎麼看?”

孩子想了想說:“我以後寫作文的時候也要把門關起來,手機拿開,你們誰都不許打擾我。”

看,這就是自己思考後的結果,比我唠叨100遍都要搶。

人的天性是喜歡故事,故事蘊含許多的道理。無論是做父母教孩子,還是做老師教學生,或是做老闆教員工,都需要将一些道理。講道理不如講故事,可教導的故事講不好就變成了說教。

避免說教,我們應根據對方當時的情況,多講講自己失敗的故事來共情,講講對方成功的故事來賦能,名人故事的啟發要從提問中得來。

别忘了,故事從生活中來,終究要回到生活中去,用心觀察和累積,把故事聯系生活再講出來,才能有趣又有料。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