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指望十幾歲的孩子,懂你三四十歲才明白的道理
作家麥家曾在訪談中講述過他們父子三代之間的故事。
他從14歲8個月開始,因為青春期叛逆,對自己的父親非常排斥,直到30多歲,都沒有喊過一聲父親。就連報考軍校,也是為了遠離父親。
離家多年,每一封家書上,都不願給父親寫下一句問候。但有時候,生命,就像一場輪回。
多年後,他和父親的相處方式,在他和兒子的身上重新上演。
為人父後的麥家,在兒子身上享受了十幾年父子深情後,突然某一天,他青春期的兒子,關上了自己的房門。
房門一關,便是整整三年。麥家的兒子,和他當年一樣,一溝通就發火,一發火就吵架。
除了基本生活所需外,和麥家沒有任何交流,如果他偶爾提出想進兒子房間,哪怕一步,兒子都會用離家出走作要挾。
看到兒子的樣子,麥家回憶起自己年少時對父親的樣子,他才醒悟後悔。
他用偶像博爾赫斯的一句話表達自己的痛苦:“我犯了最深的罪孽,從不感到幸福。”
源于對父親的遺憾,麥家對兒子的叛逆也産生了深深的共情,覺得兒子和當初的自己一樣,不是不可救藥,隻是年齡太小,暫時不懂父母深沉的用心。
他默默陪伴,獨自忍受,陪兒子熬過了那三年。
所幸,最後三個月,父親的理解和陪伴起了作用,兒子在看到同學都在進步時,突然想通奮起直追,最終如願收到錄取通知。
看過這樣一句話:“教育最大的奢望,是想要十幾歲的孩子,踐行自己三十幾歲才明白的道理。”
成長,是一件後知後覺的事。
對于十幾歲的孩子,你和他談再多未來都沒用,因為他看不到那麼遠。
隻有年齡、閱曆、認知到了某個階段,有些道理他才會懂。
網上曾有人問:“如果時光能倒流,你最想回到哪個時刻?”
有人回答:“希望一覺睡醒,我坐在教室裡,窗外小鳥叽叽喳喳,陽光灑進來,老師在講台上恨鐵不成鋼地說‘你們再不好好學習,以後有吃不完的苦’,我打開書,擦掉做夢時留下的哈喇子,坐得筆直,開始認真聽課。”
真正能讓孩子徹悟的,從來不是父母的苦口婆心。
父母越是殚精竭慮為孩子好,孩子越覺得你太焦慮,給他壓力太大,最終隻能在負面狀态中彼此消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命題。先走近孩子,才能談教育。
很多時候,你的擔憂,和孩子的需求和目标并不同頻。
你共情不了孩子的現狀,孩子也理解不了你的焦慮。
都說養娃太難,其中最難的,不是給孩子提供成長必需的物質供給,而是我們要先他們一步成長,給他們眼界更深遠、更高格局的養育。
- 上一篇 新疆-庫車
- 下一篇 雲仙子:甜蜜蜜|讀範墩子《升仙蜜橘》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