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學習 | 東、曹、禾、委、兼、秉等

上節課,我們探讨了神農氏的故事,并提及了使用兩種器皿來盛裝食物。

...

首先,我們談到了竹編的容器,即竹籃,用于裝載物品。

接着,又介紹了另一種容器——兩頭紮緊的布口袋,它同樣能承載物品,我們稱之為“東”。

...

現在,我們深入讨論“東”字與方向“東方”之間的聯系。這個演變過程頗為有趣且複雜。首先,“東”字在甲骨文中的形态,并非直接指向方向,而是與布口袋或類似容器的形象相關。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東”逐漸脫離了其原始含義,轉而成為了表示方向“東方”的詞彙。

為了理解這一轉變,我們可以從“曹”字入手。甲骨文中的“曹”由兩個類似布口袋的圖形組成,象征着鼓鼓囊囊的容器。後來,在“曹”字下方加上了“曰”,yue形成了新的字形,意指兩人可在此地交談。這一變化反映了“曹”從具體實物向抽象概念(如政府機構、對話場所)的轉變。

...

進一步地,我們注意到在古代,政府機構或衙門前常挂有兩個大燈籠,這些燈籠與“東”字在形态上有所相似。燈籠作為光明與指引的象征,逐漸與“曹”所代表的公平、對話之地産生了聯系。

于是,人們開始用“曹”來象征這種公正、開放的交流空間,如“陰曹地府”、“軍曹”、“公曹”等,均含有政府或管理之意。

...


...

政府government

而“東”字如何演變為方向詞,則與古人對太陽升起的觀察緊密相連。太陽從東方升起,是自然界中最顯著的天文現象之一。

...

然而,由于“日”字已專指太陽,為了避免混淆,古人需要尋找一個既能代表太陽升起方向,又不直接等同于太陽的字。于是,他們選擇了與燈籠形态相似、同樣能發光的“東”字來表示東方。這樣,紅紅的、圓圓的燈籠就成了東方的象征,進而“東”也被賦予了方向的含義。

...

東,變成了太陽升起的方向

此外,“東”字在後世還衍生出了“主人”的意涵。這一含義的源頭,我們可以從“燭之武退秦軍”的故事中尋找答案。

在這個故事中,“東道主”一詞的出現,揭示了“東”與主人身份之間的微妙聯系。股東,房東,做東……具體為何“東”會成為主人的代名詞,則需要我們深入故事細節去探尋。

...


...

回到神農氏的故事,他帶領人們尋找可食用的植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夠填飽肚子的作物。這類作物通常具有沉甸甸的穗子,成熟時會自然下垂。神農将這類植物命名為“禾”,它是草本植物的一種,擁有根莖葉花果等器官,而種子則是最具營養價值的部分。

...

在中國文化中,“五谷為養”的觀念深入人心,五谷(稻、黍、稷、麥、菽)作為人們日常飲食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禾”作為五谷的統稱,更是承載了人們對食物和生命的敬畏與依賴。

...

每當收獲季節來臨,全家老小便會齊心協力投入到繁忙的農活中。他們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以确保在最短的時間内完成收割工作,實現顆粒歸倉。


...

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不僅體現在農業生産中,也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成為我們民族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來看看他們一家人是如何在秋天裡默契配合,進行豐收的。走進田間地頭,隻見一片片金黃的稻穗低垂,預示着豐收的喜悅。神農氏手持一穗禾苗,仔細端詳,這份專注與認真,我們稱之為“秉”,字形上便是由“禾”與一隻手構成,寓意着手持禾苗,認真審視。秉,也常用于“秉持”一詞,表達的是對事物認真、負責的态度。

...


...

确認了禾苗的成熟度後,全家總動員,投入到緊張的收割工作中。父親走在前頭,反手一抓,便是滿滿的一束禾苗,這個動作在古文字中被形象地描繪為手抓雙禾,寓意着“兼收并蓄”。這裡的“兼”,不僅表示數量上的衆多,更蘊含着聚集、共同的含義,如“兼職”便是同時兼顧多份工作,“兼而有之”則是指同時擁有多種事物或能力。

...


...

都有“共同”“一起”的意思

我們現在很多同學呢,把謙和虛給搞錯了。

謙的意思就是我說話的時候呢,考慮到雙方聽話者和說話者,雙方共同的心理狀态考慮到大家共同的感受,這個叫謙。

我不自滿不自誇,那個叫虛,所以謙和虛意思是不一樣的,換位思考,考慮到對方的感受,這個叫謙。

欠,右邊這個欠表示不足,左邊這個兼表示收獲,所以合在一起就是收獲的不足。歉收,如果這一年我們收獲的糧食非常少。不夠,今年就是一個歉年,所以這個欠由此表示不足,不夠的意思。我做得不足,我做不夠的地方,我就要向你道歉,所以這個歉後來有了歉意的歉,緻歉的歉。

一個女加上一個間叫做嫌,這個最好理解了,媽媽有十件衣服太多了,她不知道選哪個了,她每一樣都覺得不好。東西太多。很難讓人選擇,很難讓人決定,這個就叫嫌。

對,每一個都表示懷疑,每一個都拿不準。所以嫌的本意是懷疑不确定的意思,為什麼會懷疑不确定,因為太多啦。你隻有一雙鞋,不用嫌棄它了,你有100雙鞋,麻煩了,你覺得每雙鞋都不夠好。太多太多東西讓我們猶豫不定,這個就叫嫌了。

爸爸在前面一把抓住禾苗尖,然後呢,用刀把這個禾苗給收割下來,這個就叫利。和加刀等于利,從刀的角度上來說,鋒利的刀,所以利有鋒利的意思。

從禾的角度上來說,這是由鐮刀收獲下來的收益,這是我們一年的收獲,所以有利益收益。

随着父親的步伐,母親緊随其後,将割下的禾苗一一抱起,放入小推車中。這一幕,在漢字中找到了生動的體現——“委”,由“禾”與“女”組成,形象地描繪了女性彎腰抱起禾苗的姿态,同時也引申為彎曲、委屈之意,如“高矮”的“矮”字,便含有“委”的元素,形象地描繪了人彎腰時的狀态。

...

而孩子們呢,他們也不甘示弱,跟在父母身後,細心地撿起遺落在地上的每一粒糧食。這種行為,在漢字中被稱為“季”,由“禾”與“子”構成,既代表了孩子們在收獲季節中的參與,也寓意着他們是家中的幼子,如同季節中的末尾,卻同樣重要。同時,“季”也用來表示時間上的最後一個階段,如“季春”、“四季”等,都蘊含着時間流轉、季節更替的意味。


...


...

整個收割過程中,一家人各司其職,配合默契,展現了農耕文明的勤勞與智慧。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源自于那沉甸甸的禾苗——糧食,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是力量的源泉。在中國文化中,“五谷為養”的觀念深入人心,五谷(稻、黍、稷、麥、菽)作為主食,不僅提供了人體所需的營養,更承載着人們對土地的敬畏與感恩。

除了主食之外,蔬菜也是人們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人有“五菜為充”之說,指的是五種蔬菜可以輔助主食,使飲食更加均衡。

這五種蔬菜分别是葵、韭、藿、薤、蔥。葵菜,又稱冬葵,是古人常食的蔬菜之一;韭菜則因其生命力頑強、四季可食而深受喜愛;藿、薤、蔥等也是古代常見的蔬菜品種。這些蔬菜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餐桌,更在糧食短缺時成為充饑的重要來源。


...

葵菜

...

韭菜


...

如果說僅僅依靠主食無法滿足飽腹感,那麼你可以用五種蔬菜來補充,用這些蔬菜來讓你的肚子得到滿足感。在糧食不足的時候,野菜也是充饑的好選擇。因此,蔬菜同樣具有充饑的功能。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五菜為充”具體指的是哪五種蔬菜呢?

首先是葵菜,它在青青的園中生長,清晨的露珠還挂在葉尖,等待着陽光的照耀。葵菜是古人常食的蔬菜之一。

其次是韭菜,大家看象形文字中的韭菜,一根一根的,下面還有一橫代表土地。韭菜很特别,因為它可以不斷地生長出來。割去一茬後,它又能自行生長,再次割取,因此韭菜是源源不絕的。而且,韭菜有一種特殊的氣味和味道,是中國人非常喜愛的一種蔬菜。

還有蔥,今天我們通常将大蔥作為調味品,但在古代,人們是把它當作蔬菜來食用的。所以,今天有些地方還有大蔥炒牛肉、大蔥炒豬肉,或是大蔥餡的包子,這些都是把大蔥當作主要食材來制作的。

另外,還有一種蔬菜叫做“薤”(xiè),這個字看起來複雜,但意思其實很簡單。它是由草字頭加上韭菜的“韭”字的左邊部分,再加上一個“彳”字旁組成。薤菜與韭菜相似,但味道不如韭菜好,有一種獨特的味道。這個詞讀作“薤”,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藠頭。

還有一種蔬菜叫做“藿”(huò),它上面是一個草字頭,下面是一個“或”字。這個“或”字,我們之前講鳥的時候提到過,它代表小鳥在樹上唱歌時急促的樣子。但在這裡,“或”與雨和追字組成的“藿”表示的是一種蔬菜,即豆苗。豆苗也是我們今天還能吃到的蔬菜之一。

以上就是“五菜為充”中的五種蔬菜。除了吃蔬菜以外,我們還需要吃水果,這就是“五果為助”的概念。水果能幫助我們消化、消食,提供豐富的果糖、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使身體更加均衡和健康。

“果”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一棵樹上結有三個小圓圈或小圓點,代表果實。後來,果字逐漸演變成現在我們所見的形狀,像一個田字裡面有四個小點兒。

那麼,水果裡面到底有哪些有趣的植物呢?我們将在下節課中為同學們揭曉。

...

備注:

漢字思維課程講師:李山川

整理者,學習者:疏雨圓荷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