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話不離本行

昨天和孟校長拜訪李會長,不經意間又談到了深圳的國際教育。

深圳有幾所名氣很大的國際學校,據說想讓孩子去讀,門檻還很高。

我看過這幾所學校的介紹,說的真不錯。

但是,真實的情況其實并不樂觀。

疫情期間,有個朋友的孩子曾經在其中一所名校就讀,但孩子的兩名同學因為壓力過大先後墜樓(被要求嚴格保密)讓她吓壞了膽,不得不通過另外一所學校提前将孩子送到美國就讀。

去年某名校還出過一個“事故”,很多學生被某所世界名校預錄取了,但是面對最後的錄取,很多孩子陷入兩難境地,因為為了提高升世界著名大學的升學率,學校為孩子統一安排了較難學的一門課,很多孩子不得不止步于正式錄取。該校公布的預錄取數據很漂亮,但正式錄取就沒有下文了。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好的學校卷自己,而有的名校卷的是學生。

很多家長都喜歡抓得緊的學校,其實抓的越緊的學校越不是好學校,哪怕那些所謂的名校。

現在一些創新型的大企業在招聘時都已經開始關注新人的高中就讀學校了,對于一些所謂的高中名校的優秀學子直接略過,因為這些孩子已經被訓練成做題機器了,完全沒有創新的思維了。

和教育界的一些朋友交流過,學校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和大多數家長的要求密不可分。

家長總認為孩子就是要多學習,“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深入他們的骨髓,深怕孩子在學習上浪費一丁點時間。

他們忽略了,孩子固然要學習,也要休息啊,“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孩子的學習主動性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名校恰恰會忽略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常常是“口惠而實不至”,口頭上說要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做的卻是扼殺孩子的學習主動性。

而孟校長她們學校就做的比較好,孩子的入學門檻不高,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學習,依照孩子的專長規劃學習和升學路徑,為孩子提供美國高中的學籍,雖然大部分時間可以在深圳學習,但最後是以美國高中應屆畢業生的身份參加美國的高考,在錄取的指标上有很大的優勢,這也是她們敢承諾讓孩子考上全美排名前三十大學的底氣。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就是:在深圳考清北和在北京考清北,兩個地區的錄取指标差别不是一般的大。以深圳考生的名義考美國的大學和以美國考生的名義考美國的大學,指标相差也不是一般的大。

我和孟校長說,她們學校應該加大宣傳的力度,要讓讓那些誤入歧途的家長明白,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讀美國的好大學,她們學校絕對是首選,既能從制度上占到優勢又能讓孩子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這是一舉數得的好事啊!

家長一定要有智慧,要知道真正的好學校應該是什麼樣的,不要人雲亦雲,一定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做出準确的判斷。

在平常的交流中,我的觀點很難得到一些家長的認同,這也印證了一句有點戳心窩子的話--大多數人的一些重要觀點往往是錯的。

不說别人,我和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能夠印證我的觀點。我的小學和初中就讀的是工廠子弟學校,高中時考入省重點高中就讀,現在回頭看,很多老師的教育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而我的大孩子,先在深圳的一所普通公立小學就讀,四年級時考入四大的小學讀了三年,小升初參加全市統考,考入該校初中部的重點班,讀了一年半以後我就給她辦了轉學,轉到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所公立女子學校就讀,才有了後面較好的成績:在三個不同國家的大學(國際排名都比較靠前)接受過本科教育,其中在香港大學就讀時,一直都拿到了全額獎學金。

如果她依然在深圳那所名校就讀的話,可能就會被廢掉了。

身邊有不少朋友的孩子讀過名校,有成功有失敗。

成功是因為苗子本來就好,而失敗則是因為被傷害。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