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可複制的溝通力:樊登的10堂表達課》
【基本介紹】
《可複制的溝通力:樊登的10堂表達課》,作者樊登,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6月出版,11.6萬字。
樊登,曾任職中央電視台,主持過 《實話實說》《12 演播室》《三星智力快車》等節目。“樊登讀書” 的創始人,著有《可複制的領導力:樊登的9堂商業課》等書。
作者在自序《每個人都能成為高效溝通者》之後,用10個章節上了10堂表達課:①溝通力是可以複制的,②溝通的本質是尊重與合作,③溝通高手都善于掌控情緒,④溝通要從了解需求開始,⑤營造安全的溝通氛圍,⑥用長頸鹿式溝通破解溝通困境,⑦如何有效提問與傾聽,⑧用身體語言認識自己和他人,⑨讓文字發揮力量,⑩善用溝通力,提升決策力和影響力。
【閱讀感受】
1.
此書的副書标“樊登的10堂表達課”非常貼切。閱讀時感覺作者就站在講着課,那些文字就是從他嘴裡蹦出來落在紙上的,帶着口語表達的平實和真切。
2.
“溝通的本質是尊重與合作”,這話并不新鮮,但作者對“尊重”的解讀卻獨樹一幟。
作者沒有像多數人那樣将尊重當成面子、當成無條件滿足對方的需求。他認為,真正的尊重,應該是從他人的視角去看他們所經曆的一切,也就是了解對方的“being”,哲學上稱為“存在”。簡而言之,就是了解對方此刻存在的狀态是什麼。
同樣,愛自己、了解自己、關注自己,感受和接納自己此刻的狀态,才是對尊重自己的深刻理解,也是你繼續與他人心平氣和溝通的基礎。
很多時候,我們會生氣、會發飙,甚至情緒失控,大喊大叫……為什麼會這樣?作者認為根源有二:①因為恐懼。當我們無法完全掌控局面的時候,也就是周圍人的想法、說法、做法與我們的預想完全不同的時候,我們會感到恐懼,實際上這種恐懼一直深藏于我們的潛意識之中;②我們的内在需要沒有獲得滿足,我們沒有獲得他人的尊重。這是更重要的原因。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不尊重的溝通方式有哪些吧。①喜歡給對方貼标簽。如,“不要哭,男孩子就不能哭!”②忽視對方的感受。如,“哪就吃飽了,多吃點,把這吃了。”③用威脅的口氣說話。如,“你如果不怎麼做,咱們就怎樣怎樣”。④喜歡與别人攀比。比如“你看看人家××,又升職了!”
3.
“溝”是方法,“通”是目的。
溝通的目标不是“口服”,而是“心服”。
怎麼記住溝通的目标呢?就是問自己三個問題:①你要為自己創造什麼?②你要為對方創造什麼?③你需要為你們的關系創造什麼?
4.
利用複述感染對方。特别是在對方出現激烈情緒時,平緩對方情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複對方所說的話。作者舉的2個事例很有說服力。
【例1】
客人:“再給我來一瓶××紅酒。”
侍者:“好的,一瓶××紅酒。”
就隻是簡單地重複客人的話,最後統計發現,這樣的侍者要比其他隻會默默服務的侍者多拿70%的小費。
【例2】
歹徒說:“我的司機已經被你們吓跑了。”
談判專家就重複一下:“哦,我們吓跑了你的司機。”
然後,他停留40秒,這個時間叫作等待神奇發生的時間,因為人的大腦會有個特别的功能,就是當聽到别人重複自己的話時,就會忍不住想要給對方解釋一下。
如此情形再三反複。靠着重複對方的話,談判專家平緩了歹徒的激烈情緒,把控住了局面。
這是引自《掌控談話》中的真實案例。
5.
需求是所有行動的根源。溝通要從了解需求開始。如,孩子想玩手機、玩遊戲,是真的隻想放松一下,還是想要尋求關注和陪伴呢?
樊登還舉了他的爸爸因他從體制内出走到現在還總是擔心他的事例:他爸爸經常跟他說,“你看看你姐姐現在多好,多穩定,再看看你,總是這麼沒着沒落的。”他姐姐45歲就内退了,現在每個月領着幾千塊錢的工資,在家裡過得還不錯的小日子。無論樊登怎麼解釋,他的爸爸總是對他放心不下。樊登就此分析了他爸爸的内心需求:①可能是對安全感的需求。②可能是對表達關懷的需求。③可能是不想就此退出曆史舞台的需求。
而在這一章節中,最讓我觸動的是,樊登提倡的“彈性”态度。他說,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家長不見得每次都要赢,核心是要學會尊重對方的感受,甚至最後可能彼此都要妥協一下。如果你不能在孩子面前展現出彈性,孩子就沒法學會彈性;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是沒得選擇,要求孩子必須這樣或那樣,那麼孩子也學不會做選擇,隻會變得懦弱、依賴。
6.
“你要先吃蔬菜,吃完蔬菜才能吃冰激淩。”vs“你要先吃完冰激淩,才能吃蔬菜。”
對于一個人來說,有些東西原本都是能接受的,但由于外在的引導,我們的邏輯就會對事物進行重新排列,使事物有了好壞之分。
“你好好學習,媽媽就會愛你。”這也是很多家長無意中把孩子引導到不愛學習、不愛探索的原因所在。
7.
用長頸鹿式溝通破解溝通困境。
長頸鹿有三個特點:高、反應慢、心髒大。心大,遇事不計較;反應慢,從不覺得什麼事都會對自己有傷害;再加上它站得高,看得遠,不會對眼前的小事斤斤計較。
作者認為,“長頸鹿式溝通的高明之處。總結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不帶評判地去觀察,說出真實感受,挖掘出真實需要,最後再提出具體可執行的請求。”
從這段總結文字,我們也可以看出,所謂“長頸鹿式溝通”的核心就是非暴力溝通。
8.
很多時候,别人來請教你,可能并不真的需要你的建議。他跟你傾訴、交談,隻是想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路,明确自己的真實意圖;或者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決定,隻是需要你來幫他印證。
這時候,我們可以用啟發式提問的方法來引發對方思考、激發對方的責任感、喚醒對方的内在動力。
啟發式提問分為三步:詢問目标、詢問現狀、詢問可選擇的方法和路徑。
若對方陷入一種“限制性想法”中,可以提問“在類似或相同的情況下,你聽過或見過别人是怎麼做的?”“如果能談下去的話,你覺得答案會是什麼?”這就是在打開對方的限制。
我們在提問時,一定要讓對方意識到他才是問題的主角,并且最好能“逼”對方多說出幾種解決問題的方案。
最後,我們還可以再加一個問題,問一下對方如何提高行動的可能性。如果對方覺得行動的可能性隻有三分,那表明他可能不會行動。此時我們可以繼續問對方:“改變哪個指标你才能行動?”對方不斷修正自己的行動步驟,直到将行動的可能性提高到八九分時,他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去付諸行動了。
9.
打造溝通的無錯區。這裡的“錯”指的是批評、指責、評價、命令等。所謂“無錯區”,就是要将溝通雙方的關注力從表面的“錯誤”轉向深層的“需要”。
通常在溝通過程中,一旦出現矛盾和沖突,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去評判這件事的對錯或尋找責任人,但通常我們會發現,很多矛盾和沖突的出現可能誰也不怪,隻是由于大家所站的角度或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利益和訴求不同,或者要達成共同需求的路徑不同而已。
打造溝通的無錯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沖突隻不過是各種不同意見的交彙,需要溝通雙方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目的去尋找彼此都能夠認可的交叉點。将眼前的沖突看成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僅僅是一個沖突。這才是我們處理沖突時的正确心态。
②确信你的需求可以獲得滿足。“今天解決不了的問題,明天一定有其他辦法解決,方法總比困難多”,這是一種富足型心态。
③相信需求可以引出解決方案。溝通中導緻沖突的不是彼此的需求本身,而是為了滿足彼此需求所采取的方法或策略。
④用合作和聯結化解沖突。如何尋找聯結?就是你要讓對方覺得你重視他的個體,而不是隻重視當時談話或解決沖突的目标,這才是核心中的核心。
10.
溝通力的最高級體現就是演講。
怎麼樣讓自己上台演講不緊張?“用給予禮物的心态去溝通”。作者認為演講最重要的心态是一種“給予禮物”的心态。就是說,我來做演講的目的是要給大家送一份禮物,我要把自己擁有的知識、經驗、技能拿出來跟大家分享。至于你要不要,那是你的事,但給予是我的責任,這麼想,上台演講就不那麼緊張了。
一場演講如何組織,才能真正吸引聽衆,給聽衆帶來美好的享受和有價值的收獲?作者推薦了《高效演講》中提到的三步走:坡道、發現和甜點。
之所以把開頭稱為坡道,就是要建立演講間與聽衆之間的連接,把聽衆拉到你的演講當中來。最有效的坡道,就是以與聽衆有關的内容開頭。
之所以稱主體部分為“發現”,是因為你即将說出自己的見解,應該可以引導聽衆有所發現和收獲。發現部分,一般要分為三個模塊,或者說要歸納出三個要點,最多不要超過五個;而且這三個要點應該是有邏輯的,
之所以把結尾部分叫作“甜點”,是因為這裡要引起聽衆的情感共鳴,為聽衆創造一種感覺,比如緊迫感、誘惑感、驚喜感等。
總之,要組織一場高效的演講,不僅要有精彩的“坡道”,有“硬貨”滿滿的“發現”,還要有能喚醒大家感性的“甜點”。
- 上一篇 要積極成為……
- 下一篇 贈書《見信如面》已收到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