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劃》

...

【基本介紹】

《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劃》,作者【美】 肯尼斯·斯坦利、喬爾·雷曼,譯者彭相珍,中譯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16.3萬字。

兩位作者都是OpenAI的研究員,是ChatGPT研發團隊的核心科學家。

《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劃》,副标題“對創意、創新和創造的自由探索”。此書講的是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如何實現創新與突破的底層邏輯。兩位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與常識相悖的技術創新圖景與方法論:不要拘泥于目标,不要死闆地設定具體方案,以興趣為持久動力,以漫遊尋寶為心态,才是抵達偉大與成功彼岸的底層邏輯。

在我們的常識裡,科學技術的創新研究遵循着這樣一種線性邏輯:科研人員先設定一個目标,再通過理論假設與試驗,一步步地排除謬誤,向目标挺進,最終排除萬難,取得勝利。而作者認為,在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真正偉大的突破,都不是事先精心計劃的結果。任何創新和突破,都不像登山,按照既定路線,向着一個清晰可見的目标挺進;而是如同在一片迷霧重重的沼澤地裡尋寶——目标未知,路線不定。尋寶者的任務,是在尋找一個個的踏腳石立足點,努力探索盡量大的區域,再看看探索過的區域裡,都有哪些價值連城的小玩意。

本書分為兩部分11章:

第一部分(1-9章)逐步提出了反對“目标神話”的主要論點,并為“目标神話”在生活和社會的一些領域造成的損害,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證據。各章的主題分别是:對目标的質疑、無目标者的勝利、繁育藝術的藝術、目标是錯誤的指南針、有趣和新奇的探索、尋寶者萬歲、解開禁锢教育的枷鎖、解開禁锢創新的枷鎖、徹底告别對目标的幻想。

第二部分(10-11章)作者附上了生物學、人工智能等特定科學領域的案例研究,重新诠釋自然進化、目标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索,進一步打破了“目标神話”。

【撷取摘要】

1.

我們的文化對“目标”一詞根深蒂固的好感,所以我們都被教過這麼一個道理:隻要目标明确,努力和付出必有回報。設定目标、努力實現目标,并在過程中衡量進展,已經成為我們追求成功的主要途徑。

或許在某些時候,“目标”能為我們提供生活的意義或方向,但它同樣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成為禁锢我們探索欲望的牢籠。目标論導緻我們隻關注終點的收獲和風景,而忽視了每一條探索道路本身的特殊性和獨特性價值。尤其當我們面對的所謂的“高大上”的目标的時候。

如果我們在尋找目标,那麼我們必定是在某些範圍内找出目标,這個範圍可以被稱為“搜索空間”,即所有具備可能性事物的集合。但偉大目标的實現,是徹底的未知數。對于幾乎所有“高大上”的目标而言,這種不可預測性是必然的。

考察科技史時,你會發現偉大的創造幾乎都是由一些誰也想不到的人,在誰也沒計劃的領域中做出來的。比如,比爾·蓋茨迎合極客打遊戲的需求普及了個人電腦;矽谷的一個車庫裡誕生了谷歌;埃隆·馬斯克起家是在網上支付領域,最後卻推出了SpaceX和特斯拉。有時候,實現“宏圖大志”的最佳方法,便是“不刻意追求某個特定志向”。因為越是刻意追求,越是事與願違。

目标是我們的文化支柱,但也是限制潛能的樊籠。所以現在是時候突破限制,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了。

2.

近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将他們職業選擇的某些因素歸因于偶然性。

作者發現,很多成功故事的共同點是,大獲成功的人,都偏離了最初的職業道路,無論這些道路是由他們自己還是其他人規劃的;不知何故,原本看似正确的目标,最終變成了通往截然不同的職業目标的踏腳石。

要預測什麼道路可以通往最令人滿意的結果,本身就很困難。與生活中所有的開放式問題一樣,通往成功的踏腳石,往往是未知的。因此,我們在進入一個充滿不确定性的世界時,不時地順應偶然性,遵從它的指引,也不見得是壞事。對未知的機會秉持開放和靈活的态度,有時候比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更重要。

成功的關鍵在于,我們要對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保持開放态度。

人生的所有事情,并非都需要一個客觀的目标。每個人都有權追随人生的激情所在,即使它們偏離了最初的計劃,或與最初的目标相沖突。因為改變方向的勇氣,有時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豐厚回報。

3.

為什麼目标的設定往往帶來很多害處,而非預想的好處?

作者認為,目标是錯誤的指南針。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面臨的現狀是:我們被放逐在未知的踏腳石上,隻能依賴人類頭腦的洞察力作為指引。盡管人類的智慧是一種強大的搜索力量,但不管我們如何聰慧,都很難看到一步之外的未來。

我們這裡談論的“目标”都是高層次的遠大目标。如果你距離目标隻有一塊踏腳石的距離,那麼設置并遵循目标依然是有意義的。

4.

作者對“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劃”這個問題的解釋,來自于一個AI算法。

比如,讓紙面上的機器人走出迷宮、想讓一個三維空間中的機器人學會直立行走,應該怎麼做?直覺上的做法是先設定AI算法的演化目标,在演化的每一步都進行篩選,接近目标就加分,否則就淘汰。但實驗結果表明這個做法效果并不好。

2008年,肯尼斯和喬爾發明了“新奇性搜索”算法。這種算法會随機生成一組解決方案,通過評估新奇性并保留新奇性比較高的方案,從而像生物演化一樣發生一定的變異,如此往複循環,直到達到預定的叠代次數或者将問題徹底解決。

這個算法在叠代過程中完全不考慮一個方案是否有利于接近目标。哪怕這個方案是往牆上撞,或者一站起來就跌倒。産出的方案再怪異、再不靠譜也沒關系,隻要是新奇的就留下,隻問新不新,不問好不好。然而各種實驗都證明,這種方法找出來的方案最能解決問題,它能最快找到迷宮的走法、能讓機器人最快學會直立行走。

5.

在新奇性搜索運行時,作者發現信息收集器正在按由簡到繁的順序收集信息,并表現出明顯的非目标特性。

我們要擔心新奇性搜索最終會永遠地被困在毫無意義的行為之中,找不到任何有意義的出口嗎?不。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們不需要目标的約束來避免無意義的浪費。物理世界自身就提供了很多約束。新奇性搜索不會考慮許多可以想象但無法實現的行為(例如人類依賴自身的軀體飛行),因為它們是不可能的。

世界的物理特性限制了新奇性搜索能考慮的所有行為,這一想法也解釋了新奇性搜索積累世界信息的趨勢:真正成為下一步行為的踏腳石的那些行為,必須尊重現實世界運作的方式和規律。

簡而言之,創造新奇事物的最佳方式,是利用世界真正運作的方式,并據此積累有關信息。

6

新奇性本身是否應該被稱為一個目标?作者給出的答案是不應該。

如果我們試圖用“目标”概括所有類型的發現和探索過程,就必須将新奇性視為一個目标,就需要我們扭曲自己的邏輯,以盡可能地套用傳統的、以目标為導向的思維方式。

但事實上,首先,新奇性與目标有着本質的不同。在探索新奇事物的過程中,你成為什麼或實現什麼,永遠不是你的目标。

其次,如果我們能仔細思考“新奇性是如何從簡單走和複雜的”這一問題,那麼就會發現,搜索新奇性的整個過程,與追求傳統目标的實現,兩者之間存在本質性區别。目标是驅動成功的老式引擎,而新奇性則是不同的東西。

為此,讓我們時刻牢記目标與新奇性這兩個不同術語的差異,而不是将二者混為一談。

7.

我們重複了40次新奇性搜索的迷宮實驗,機器人在39次實驗中找到了終點;而40次基于目标的迷宮實驗中,機器人隻成功了3次。

這個實驗有着堅實的基礎,并遵循了本書迄今為止一直在強調的邏輯,即隻關注目标會導緻欺騙性結局。看似離目标更近的機器人,實際上經常會走進死胡同,這些死胡同與通往真正解決方案的正确路徑相去甚遠。

在迷宮裡探索的機器人,在沒有嘗試走出迷宮的情況下,反而學會了走出迷宮的方法;雙足機器人在不試圖學會行走的情況下,反而走得最遠。

新奇性搜索帶來的經驗看起來是在不刻意尋找目标的時候,找到“目标”反而更容易。換句話說,當你不擔心如何解決問題,而是真正采取行動時,反而能夠解決更多問題。

8.

新奇性搜索并不總是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我們可以找出一些問題,在所有可能的答案中漫無目的地搜索,但最終卻找不到解決辦法。生活中這種情況很常見。

這種可能的失敗說明,我們不能對新奇性搜索抱有過高的期望。盡管其有效性有時可能高于追求特定目标的搜索法,但它并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金油”。

有人提出,新奇性搜索不過是強調避免“将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換句話說,在尋求目标實現的時候,我們需要保持多樣化的思維。

要理解這種“保持多樣性思維”的方式,可以将其想象為在賽馬場上賭馬。即便是最優秀的馬,也無法赢得每一場比賽,所以最好的下注方法,就是同時下注幾匹馬,而非單押一匹“常勝将軍”。

這就導緻了一種折衷想法的出現,“将以目标為導向的探索和新奇性搜索相結合,說不定會更有效”。

可是,作者告訴我們:我們隻是需要更深層次的多樣性(但仍專注于整體目标的追求)這一想法本質上是錯誤的。它的問題在于否認了目标不可逃避的缺陷——從欺騙性角度看,目标在本質上就是一個錯誤的指南針。如果你在前行的過程中使用壞的指南針,那麼無論你多麼努力地嘗試偏離其指向,還是會受其影響而繼續朝着錯誤的方向前進。與其保留一個錯誤的指南針,不如早早将其丢棄。

9.

在機器人走迷宮和雙足機器人學習行走的實驗中,新奇性搜索的确更好地解決了問題,但這并不意味着它永遠有效。

我們隻能面對一個嚴峻的事實:沒有任何方法,能夠确保我們可靠地實現特定的目标。

非目标搜索的重要啟示是:其參與者并不遵循“達成共識,朝着特定目标前進”的初衷。相反,用戶們的探索潛力得以釋放,朝着不同方向發散,并在彼此的創造基礎上繼續發展。

非目标搜索更重要啟示是:它是一位實力強大的尋寶者。在漫無目标的新奇性搜索中,你不一定能找到心中想要的寶藏,反而可能發現許多意料之外的寶藏,這将使整個過程充滿驚喜。

10.

當社會對進步的追求被打包為一種措施進行衡量時,就會産生目标驅動效應。如果目标十分“高大上”,那麼提升目标表現的驅動力很可能産生欺騙性,反而阻礙了人們發現最佳結果的能力。比如,GDP,學習/考試成績。

基于目标導向型思維給教育領域帶來了長期傷害:對精準測量的錯誤信任、對“一刀切”的統一标準的追求。事實上,與其采用不同的評估标準,不如将教學組織成一場緻力于尋找最佳的教育方法的“大型尋寶活動”。

隻有在目标相對平凡的情況下,衡量标準才是有用的,共識也是如此。

在科學的未知領域,專家們的意見應該保持分歧和發散狀态。如果你的目标,就是尋求一個趨于獲得普遍認同的想法,那麼共識當然是一個值得稱贊的盟友。達成共識對特定類型的決策而言是有意義的,但對于創造性的探索卻不适用。

比如,在提案評審時,評審員群體越是認同提案的優秀性,機構提供資助的概率就越大。然而問題在于,共識往往是通往成功的踏腳石的最大障礙。非目标搜索不鼓勵人們最終走上同一條路或抵達同一個目的地,隻有在這種情況下,有趣的想法才能吸引資源和資金。

解決不同人群在喜好上的分歧,往往會導緻相互對立的踏腳石之間彼此妥協,就好像将對比鮮明的黑白兩色混合到一起,最終隻會産生了寡淡的灰色。這種妥協的産物,最終往往隻會沖淡兩個原始理念的色彩。此時,整個系統不是讓每個人去發現自己的踏腳石鍊,而是将各種不同的意見壓縮成一個四平八穩的平均值。

11.

“想要成功,反而不要以成功為目标;隻需要做你喜歡和相信的事情,成功就會自然而然地到來。”——大衛·弗羅斯特(David Frost)

探索的目的地變得未知,我們必須放下對最終目的地的執念。

當我們站在可能性的邊界眺望未知的世界時,目标就成了一座名不副實的燈塔。但趣味性則不同,趣味為我們規劃了一片道路網絡,引導我們從一處藏寶地前往另一處。

成功的發明家會問的是,我們能夠從這裡走到哪裡,而不是我們如何能夠抵達遙遠的那裡。

如果目的地本就不存在,那麼所謂的正确道路也不應該存在。

作為尋寶者,我們的興趣在于收集更多的踏腳石,而不是到達某個特定的目的地。我們找到的踏腳石越多,就有越多的機會前往潛力更大的地方。

正是這類由一塊又一塊踏腳石連接而成的創新鍊,才能把最偉大的成就變為可能。

12.

生物進化是獨特的,因其能不斷地推陳出新,就像一台永動機。不同于自行車這類“死物”,如果你把“生命進化”擱在那兒一百萬年,它完全可以自行衍化出一整套全新的生态系統。

大多數接受過科學教育的人都會說,生存和繁衍是進化的目标。但這一觀點是有問題的,因為生存和繁衍在進化開始時就已經完成了,即先得有地球上第一枚細胞的成功生存以及順利繁衍,生命的進化之路才能随之開啟,這就好比手裡攥着車鑰匙還在繼續找它,有些“騎驢找驢”似的犯蠢。搜索到某物,通常标志着目标的實現,而非搜索過程的開始。

從根本上說,從目标的角度解讀生物進化,嚴重忽略了一個事實,即進化最有趣的産物,隻是其為實現“生物的高度适應性”這一目标過程中産生的一種副産品而已。一種更可靠的說法便是,作為進化産物的生命多樣性才是進化過程的核心,而非其副産品。

有趣的是,自然進化并不是通過競争來獲得生物多樣性,而是通過避免競争。特别是某一生物如果能以一種新方式謀得生存,那便是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專屬生态位。因為它會成為第一個以這種新方式生存的生物,所以作為此道開山者,競争不會太激烈,繁衍也會更容易。

正如人類的某些重大發現有時是不可預測的,偶然性在自然進化中也起着關鍵作用,尤其是通過基因突變的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生物“百花齊放”的多樣性,并不是來源于自然選擇,而是自然選擇的忽視。事實上,正如生物學家邁克爾·林奇(Michael Lynch)所強調的那樣,自然選擇的幹預越少,源于基因漂變的性狀也就越穩定。

進化的創造性是逃避競争後的産物,而非競争的産物。要想進化出富有特色的物種,進化的競争性就不能壓過創造性的驅動力,這才是關鍵。重要的是,在自然進化中,生存和繁衍這兩項任務,是一種普遍存在而又開放的約束,其允許了不同的生存和繁衍方式。各類物種的不同生活方式,是通過進化的創造性力量實現的,包括建立新生态位來逃避競争,也是由進化的創造性來驅動的。

自然進化可以被視為具有局部競争特點的新奇性生成搜索。進化中的競争不是全方位的。換句話說,單個個體并不會“以寡敵衆”,與其他所有生物都較上勁。全方位競争,強調的是發掘“整體最優”;評判一個生物的标準,是将其與其他所有生物進行比較。局部競争會在生物自身的生态位内,不斷對其進行“雕琢”和“調校”。它推動了新生态位的建立,繼而避免了競争。全方位競争自然趨向于“歸一”,而局部競争自然而然地促進了進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

13.

“唯一不會抑制進步的原則是:一切順其自然。”——保羅·費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反對方法》

人工智能領域通行兩個主要的啟發式方法,①實驗派啟發式方法,它遵循的經驗法則是:一個算法的潛力和前景,取決于其在實驗中的表現。換句話說,一個值得進一步探索的算法,在基準任務中的表現,一定要優于現有算法。②定理派啟發式方法。根據此法,如果一種算法能夠被證明具有理想的屬性,那麼它就是最好的算法。這種方法背後的邏輯類似于售賣汽車零部件時随附的質保憑證,即通過數學驗證,證明算法在理論上具備可靠和可預測的性能。

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們要舉全“社區”之力,而它必須是一個不存在目标驅動型“把關人”的“社區”。

【寫在最後】

1.

閱讀此書,我最強烈的一個感受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無中生有的創造力是多麼重要。

2.

書中提出了很多颠覆性的觀點,比如,偉大不能被計劃;目标是錯誤的指南針;求新就是求好,出奇就是出色,有趣就是有戲;多樣性不是競争的産物,是逃避競争的産物......

比如,在第10章中,作者重新诠釋了自然進化,進而提出非目标性思考的一個核心觀點是,雖然可以把進化看作一場競争,但“形成新生态位以逃避競争”要比“在生存和繁衍這兩個目标上,勝過其他生物”更為重要。這就是生物多樣性保持增長的方式,也是自然進化總體上趨向于“多元化”而非“趨同化”的原因。

書中也提出了很多讓人深思的問題。比如,書中講到肯尼斯和喬爾炮轟了美國的科研和教育體制,認為其太過強調目标和計劃,正在制造平庸。那麼,我們是不是需要減少一些競争,取消無謂的考核,用減少内卷換取增加多樣性,用自由發展取代頂層設計,營建更寬松的環境……

而作者提出的一個更有意思、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人工智能程序的目标,可能是幫助機器人學習如何穿越迷宮。由于人工智能領域本身自帶很強的目标導向性,也許終有一天,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也會不可避免地陷入目标本身導緻的陷阱。

3.

此書不僅是科學讀本,也有哲學思考。

新奇性搜索算法不預設具體目标,但是它有價值觀的指引,這個價值觀就是新奇和有趣。隻要你每次都選擇更新奇和更有趣的方向,你就不會是平凡的。

偉大不是目标指引的結果,因為通往偉大的路線從來都不是直線,很多時候快反而就是慢——沒有特殊目标,每次隻是選擇下一塊踏腳石,你反而能找到珍寶。

個人的成長也是如此。很多成功者并沒有長遠的規劃,都是先做過一些事情,發現自己更感興趣的是什麼,并為之轉行,從而找到為其帶來巨大成功的職業。

在閱讀過程中,特别是在閱讀第一部分第4-9章時,我竟時常有種錯覺,難道我不是在讀一本哲學書嗎?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