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更文 渡荊門送别(品讀)

...

大鵬一日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裡

渡荊門送别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荊門山是蜀楚之界。詩人在鄉讀書二十年,弦滿待發,終于要離鄉沖天一鳴了。此時此刻,他心中勃發着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故鄉的柔情。兩種情感交織,催動了這首飛動而溫柔的詩。

從荊門山千裡之外的綿州遠渡而來,詩人第一次出蜀,到楚地遊曆。遮天蔽日的夾岸高山化為一川平原。原本在三峽中奔騰的江水也寬緩下來,浩蕩地流經曠野。“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内含一種動勢,仿佛舟行者眼中,山勢是“變幻”成了平原。

這番新奇和豁然開朗的體驗正暗合詩人告别過去、将要進入新人生的躍躍欲試的心情。躍動的生命力由“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表現:明月從天上飛入水中,宛如一面明鏡;雲氣蒸騰,結成海市蜃樓的奇景。下、飛、生、結,四個字造成浩大的流動感。其中有憧憬,也有地勢變化的新鮮感。三峽水流湍急,水中無圓月;峽谷逼仄,無從望雲樓。而荊門山的水面寬闊,天空開遠。

在這一片明麗而曠莽的天地中,詩人心中的壯懷正在蘊蓄。此時,一縷鄉愁升起:這滔滔江流中也有萬裡之遙的故鄉水吧,它仍在默默地護佑着詩人。

于是,一絲安慰與酸澀在壯懷中湧動,從此詩人開始了他悲欣交集的人生。

李白的詩句,從上學時,讀的第一首詩《靜夜思》開始,就覺得言語樸素,朗朗上口;意境悠遠氣勢磅礴。古詩詞的美,在于用精美的語言,傳情達意含蓄且無窮盡。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