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二選修歷史《重大歷史事件回眸》複習題綱

題目:

求高二選修歷史《重大歷史事件回眸》複習題綱

解答:

一、梭倫改革
1.背景
⑴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矛盾尖銳,導致雅典政局的動盪
⑵雅典工商業的發展,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崛起,他們要求獲得政治權利
⑶通過對梅加臘戰爭的勝利,梭倫樹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台
2.貴族:平原派,工商業:海岸派,平民:山地派
3.前632年,雅典發生主要由平民參加的武裝暴動,衛城一度被占領
4.前594年,梭倫當選爲首席執政官
5.內容
⑴頒布「解負令
廢除債務奴隸(「六一漢」),規定土地的最高占有額,制定遺囑法
⑵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按財產多少劃分四個等級,並享有不同權利及義務
⑶建立「四百人會議」
國家權力由公民大會和四百人會議組成,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⑷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發展農業,促進手工業發展,改革幣制,改革社會習俗
6.庇西特拉圖建立僭主政治
7.克里斯梯尼深化改革
8.影響
⑴積極
①促進雅典城邦經濟的發展
②動搖了貴族專制統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⑵局限性
①扮演了「調停者」,帶有「折中」色彩
②下層公民沒有享有充分的參政議政的權利
③貴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權利,照樣擁有世襲占有土地的特權
④貴族和平民的矛盾沒有根本解決
二、商鞅變法
1.背景
⑴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春秋)和推廣(戰國),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
⑵政治上,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和自耕農階層
春秋時期奴隸制瓦解,戰國時期封建制形成
⑶軍事上,春秋時期以爭霸爲主,戰國時期以兼併爲主,各諸侯國都爭相增強國力
⑷文化上,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法家思想成爲各諸侯國進行變法的指導思想
⑸秦國統治者受到刺激,決心奮發圖強
2.主要改革和變法
⑴春秋時期
①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
②前594年,魯國:初稅畝,承認土地私有
⑵戰國時期
①魏國李悝:發展農業生產;推行「平糴法」,保護農業;
制定《法經》,加強法制
影響:魏國率先強盛起來
②楚國吳起
③秦國商鞅:秦國各方面處於落後狀態
3.時間:前356年
4.目的:富國強兵,在兼併戰爭中取得優勢
5.內容
⑴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
①「爲田開阡陌封疆」
廢井田,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
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重農抑商的原因
生產力低下;農業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加強中央集權,限制商人,
防止其增加經濟實力,勾結諸侯,參與政治,形成割據勢力;
避免土地兼併嚴重,緩和階級矛盾
後果: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統一度量衡
⑵獎勵軍功,加強集權
①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②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貴族建立軍功
③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④普遍推行縣制
由國君直接委派縣令進行管理,加強中央集權
⑤「燔詩書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⑶改革社會風尚習俗
6.影響
⑴積極
①在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建了新制度,
促進了秦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②爲秦國完成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⑵局限性
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刑罰嚴酷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
③並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公開承認占有奴隸的合法性
7.成功的原因
⑴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⑵得到統治者的支持
⑶確立了正確的改革指導思想
⑷堅持改革,不屈服於舊勢力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⑴439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初步結束了西晉滅亡以來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北魏都城:平城
⑵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⑶民族矛盾的激化是當時北魏統治者面臨的更大危機
⑷馮太后和孝文帝熱衷推崇漢文化
⑸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出現
2.內容
⑴建立新制度,取代舊制度
①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
484年
②推行均田制
意義
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
大片的荒地被開墾出來;糧食產量不斷增加;
推動了北方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設立三長制
鄰長,里長,黨長:取代了宗主督護制
④推行新的租調製
⑵遷都洛陽
原因
①政治上,爲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迫切需要尋求漢族地主階級的合作
②經濟上,糧食供給經常發生困難
③軍事上,與北邊強敵柔然相毗鄰,時受騷擾,很不安全
⑶移風易俗
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
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
3.影響
⑴北方經濟的繁榮和復甦
農業:齊民要術;手工業:青瓷
⑵政權封建化的加速,促進了北魏封建化的過程,順應了歷史潮流
⑶促進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⑷爲隋唐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⑸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朝中期(武則天后期)
四、王安石變法
1.背景
⑴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對兼併土地採取放任態度
⑵三冗二積局面的形成
三冗:冗官、冗兵、冗費
二積:積貧、積弱
⑶慶曆新政失敗,變法迫在眉睫
慶曆新政: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
2.內容
⑴富國之法
目的:富國
作用:減輕人民負擔,發展生產,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募役法),
市易法(設置市易務),方田均稅法,均輸法
⑵強兵之法
目的:改變積弱的局面
作用:節省政府開支,提高軍隊戰鬥力,增加武器裝備
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
⑶取士之法
作用:培養人才,發揮其才幹,爲變法起到輿論作用,進一步擴大統治基礎
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重視官員選拔任用)
3.影響
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併勢力,
使農戶所受的賦稅剝削有所減輕,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
4.失敗的原因
⑴守舊派的激烈反對
三不足: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⑵宋神宗動搖了,對變法的態度有所改變
⑶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最終廢除新法
⑷在變法過程中,由於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⑸這次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而進行的改革運動,
所以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根本原因
五、歐洲的宗教改革
1.基督教的產生、發展和分裂
⑴1世紀左右,產生於小亞細亞與巴勒斯坦一帶
⑵4世紀初,演變爲羅馬帝國的國教
⑶11世紀,教會分裂爲東西兩部分,分別爲東正教和天主教
2.13世紀,羅馬教皇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
體現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教會壟斷學校教育)、社會生活方面
3.歐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⑴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發展,封建生產方式開始瓦解,
天主教會維護封建制度,阻礙社會發展
⑵政治上,民族觀念的崛起,民族國家的形成,
要求打破中世紀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面,
天主教會成爲西歐各國強化王權道路上的重大障礙
⑶文化上,文藝復興倡導人文主義,推動宗教改革
⑷思想上,「異端」思想有力地衝擊了天主教會神權的合法權威,
爲16世紀西歐宗教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鑑的歷史遺產
⑸教會貪婪腐敗,對人民羣衆名目繁多的搜刮是引發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德國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因此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
4.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鬥爭披著宗教外衣的原因
⑴天主教會是當時西歐最有勢力的統治集團,又是歐洲封建統治的精神工具,
而早期資產階級力量有限,在反封建鬥爭中,他們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⑵中世紀的西歐各國,幾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5.「異端」運動
⑴內容
①認爲現存的封建統治秩序和羅馬教會都是魔鬼創造的
②揭露教會的虛僞與腐敗
③對正統宗教儀式和教階制度予以否定
④《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教條
⑤要求國家沒收教會的財產
⑥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
⑦要求教會的權力服從世俗統治的權力
⑵意義
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
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願望,它表明宗教改革已勢在必行
6.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⑴原因
馬丁•路德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會的權威,立志改革,實現民族復興
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僅嚴重阻礙了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還使得天主教會有很大的影響力——根本原因
羅馬教會在德意志的神權統治與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⑵導火索:兜售「贖罪券」
⑶開始:「九十五條論綱」
⑷內容
①「因信稱義」
②堅持《聖經》人們唯一信仰的神聖權威
③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當高於教權並支配教權
④建立本民族的教會
⑸影響
①掀起了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推動了廣大下層民衆的反封建鬥爭
閔採爾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
②有利於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
③1555年,德意志的新、舊教諸侯簽訂和約(奧格斯堡條約),
規定「教隨國定」,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④這次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權統治體系中打開了一個缺口,
爲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闢了道路
7.加爾文宗教改革
⑴背景
①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②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
③深入研究《聖經》,宣傳宗教改革
⑵內容
①堅持《聖經》是最高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②宣揚「先定論」,即所謂的選民或棄民
③批駁教會「財富使人陷於罪惡,不能得救」的說教,
主張選民要有奮鬥精神和高尚的美德
④廢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煩瑣的宗教儀式,代之以共和式的長老制,
加爾文成爲這一政教合一政權的最高領袖
⑤講道和閱讀《聖經》成爲日常宗教活動,
賭博、歌舞、酗酒、賣淫與奇裝異服等都遭到取締
⑥鎮壓其他信仰的教派與個人
⑶作用
①引起社會風氣的變化
②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日內瓦成了宗教改革一個重要的國際中心,
被稱爲「新教的羅馬」
8.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⑴背景
①資產階級要求衝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
②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
英國社會各階層特別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
③日益集權的英國君主也力圖擺脫羅馬教廷神權的桎梏
⑵導火索:亨利八世的離婚案
⑶內容
①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經濟上和羅馬教廷的關係
②「至尊法案」規定國王爲英國教會最高首腦
③沒收修道院的房屋、土地、貴重物品及其他一切財產,轉歸王室所有
⑷作用
①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桎梏,鞏固了日益強大的王權
②伊莉莎白一世上台後,恢復英國國教,進一步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③對於英國社會變革產生重要影響
9.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
⑴沉重打擊了天主教在歐洲的神權統治,
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展
⑵對歐洲社會產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響,推動了社會變革和歷史進步
⑶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爲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0.清教運動
六、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農奴制的產生
15世紀末16世紀初,俄羅斯建立,17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正式確立
《法律大全》從法律上確立了農奴制的地位
2.廢除農奴制的原因
⑴阻礙俄國經濟發展,引發階級矛盾及社會危機,阻礙資本主義發展——根本原因
⑵俄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其他西歐主要國家
⑶新思潮的湧動
①十二月黨人起義
②守舊派:改良;改革派:解放農奴,要贖金;激進派:無條件地給予農民自由
⑷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直接原因
影響
俄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國內矛盾進一步激化,俄國統治者從昏睡中清醒過來
3.「二一九法令」
⑴內容
①農奴獲得人身自由
②農民可以高價贖買一塊份地,大小肥瘠由地主決定
③農民由村社管理
⑵作用
大大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於工業革命的發展
⑶性質
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⑷局限性
①不徹底性
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嚴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還被束縛在土地上
②掠奪性
農民支付的贖金總數超過改革時地價的幾倍
③欺騙性
改革後不久,廣大農民就發覺自己上當受騙,紛紛舉行暴動
4.影響
推動了俄國封建經濟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提高了生產積極性
表現
⑴農業:俄國的糧食產量、耕地面積增加,農村社會分化加劇,
資本主義農業逐漸成爲俄國農業的主要成分
⑵工業:爲工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勞動力,擴大了工業品的國內銷售市場,
沙皇政府制定了一些促進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政策,扶植工業的發展,
工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⑶加緊侵略中國活動
⑷交通工具在交通運輸領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5.局限性
經濟總體水平落後於美國和西歐國家,對外國資本尤其是法國資本依賴嚴重,
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也非常不平衡,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
6.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⑴內容
①政治體制: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
②司法制度:廢除了原來按照等級審判的制度,建立了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
實行公開審判
③軍事:縮短服役年限,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
促進了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④教育: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的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⑵影響
俄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
改革客觀上促進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在俄國的傳播,變革的願望日益強烈
7.民粹派
號召知識分子去農村發動農民革命,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
評價:基本觀點是錯誤的,主觀願望具有進步性和革命性
七、日本明治維新
1.德川幕府
⑴幕府的最高首領是將軍
⑵藩的首領大名(大地主)聽命於將軍
⑶天皇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但沒有實權
⑷家臣即武士
⑸農民爲領主耕種
⑹日本的封建等級制度
天皇→士(將軍→大名→武士)→農→工→商
⑺推行鎖國政策
⑻大商人:三井
⑼1837年,大阪起義,大鹽平八郎
2.黑船事件
⑴1853年,美國人佩里
⑵1854年,《日美親善條約》
⑶給予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設置租界,議定關稅制度
3.尊王攘夷
⑴暗殺井伊直弼
⑵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
⑶1863年,高杉晉作組織「奇兵隊」
⑷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統治的要求
4.倒幕運動
⑴倒幕派: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岩倉具視
⑵1866年5月,倒幕運動開始
⑶幕府爲了維持統治,準備向法國貸款購買武器裝備
5.戊辰戰爭
⑴1868年1月,鳥羽、伏見戰役
⑵宣布廢除幕府苛政、減半當年租稅
⑶江戶改名爲東京,改元「明治」
6.改革內容
⑴「廢藩置縣」,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開始建立
⑵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⑶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爲全國唯一的貨幣
⑷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新土地稅以貨幣支付
⑸推行「殖產興業」
⑹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三菱)
⑺倡導「文明開化」
⑻建立新軍隊,稱爲「皇軍」,接受武士道教育
7.1889年日本憲法
⑴1885年,日本實行內閣制,伊藤博文出任日本政府第一任內閣首相
⑵1889年,頒布《日本帝國憲法》
⑶內容
①議會分爲貴族院和衆議院,前者由皇族和華族組成,後者由納稅人選舉產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