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知識與能力訓練的期末測試卷的答案

題目: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知識與能力訓練的期末測試卷的答案
好的給多50分
是知識與能力的期末測試卷的答案

解答: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考綱知識點
一、大運河的開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爲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爲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爲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爲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繫的紐帶,也成爲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爲唐太宗的年號爲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爲「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爲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爲選官的標準.
2、誕生:(七下P15)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爲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爲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爲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爲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係.
六、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爲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鑒真東渡:(七下P28)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爲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七下P32)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七下P38)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十、鐵木真統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建立蒙古國,被尊稱爲成吉思汗.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
2、內容:①中央設「中書省」,作爲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②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③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台灣(當時稱琉球);
④設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區的政務.西藏正式成爲元朝的行政區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縣制的重大發展;
②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③爲後來明清所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術:(七下P67)
北宋的畢升發明的陶活字,進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後陸續傳到世界各地.15世紀歐洲才有,比我國晚約400年.
十三、指南針:(七下P68)
1、戰國時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2、北宋時,製成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作用:爲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十四、火藥:(七下P68-69)
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十五、《清明上河圖》:(七下P74)
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
十六、司馬光與《資治通鑑》:(七下P71)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編寫的《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
1、目的:爲了選拔聽命於皇帝的官吏
2、考試範圍:四書五經 3、形式:八股
4、後果:只顧讀書,不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大都成爲皇帝的忠實奴僕.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十八、明朝鄭和下西洋:(七下P86)「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
1、目的:爲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明成祖)
2、時間:1405-1433年
3、經過: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龐大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鄭和前後航海七次,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十九、戚繼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七下P87)
明朝戚繼光率戚家軍取得台州九戰九捷,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被稱爲「民族英雄」.
二十、軍機處的設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2、時間: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3、作用: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二十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及台灣府設立(七下P94-95)「開闢荊榛逐荷夷」
1、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中收復台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內地的聯繫,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二十二、達賴、班禪冊封制度 駐藏大臣的設置(七下P99-100)「國家百餘年昇平累洽,中外一家.」——《須彌福壽之廟碑記》
1、順治帝時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時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2、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
二十三、伊犁將軍的設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說明新疆等地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爾扈特部回歸:(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壓迫
2、時間:1771年(乾隆帝) 3、首領:渥巴錫
4、意義:爲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渥巴錫成爲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七下P107)
1、出現時間:出現在明朝中後期;
2、萌芽地區:在蘇州、松江等江南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3、典型表現:「機戶(手工工場主)出資,機工(僱傭勞動者)出力」,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工人,他們是僱傭與被僱傭關係.
4、影響:標誌我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閉關鎖國」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對內堅持「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壓制、打擊工商業,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清政府認爲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統治.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
2、主要表現:在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實行禁海政策,只開廣州一處作爲對外通商口岸,特許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影響:1、清朝實施閉關政策對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啓示: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爲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爲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爲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鬥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爲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爲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複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爲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爲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爲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爲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爲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爲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爲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爲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爲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爲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爲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爲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爲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爲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爲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繫.(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啓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繫.(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