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中國搞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是否合理

題目:

建國初.中國搞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是否合理

解答:

  ‍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建設社會主義應當實行什麼樣的經濟體制,這是黨執政後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以及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面展開,我國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選擇這樣的經濟體制,有當時的主客觀條件.
  從客觀條件看,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國民經濟實力十分薄弱,現代工業很少.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工業化建設,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有利於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國的經濟力量,爲大規模經濟建設創造各種條件.蘇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對我國經濟體制的選擇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同時,在經濟結構簡單、科技水平不高、社會利益關係相對單純的情況下,計劃經濟體制也能夠比較順利地運行.這也是中國選擇計劃經濟的客觀條件.從主觀條件來說,當時在理論上普遍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徵.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我國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自然成爲合乎邏輯的選擇.
  20世紀50年代,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國民經濟實力非常弱小的條件下,我國能夠集中主要力量開展以156個重大項目爲中心的工業建設,比較迅速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初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些成就的取得是與這一體制所發揮的作用分不開的.
  但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運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權力過於集中,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這就造成了企業缺乏應有的自主權,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局面,嚴重壓抑了企業和廣大職工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