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一六七單元知識點
題目:
高一歷史必修一六七單元知識點 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的統一 七單元複雜多樣的當代世界 這兩個單元每課知識點 不需要太詳細
解答:
解題思路: 你好首先對您勤學好問的精神表示歡迎,希望解答使您滿意。
解題過程: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1949年9月北平)
內容:(1)選舉產生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 (2)通過《共同綱領》(臨時憲法的性質):國家性質:新民主主義國家;(3)選舉產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4)確定了首都、國旗、國歌、公元紀年。 新中國誕生:1949年10月1日 開國大典,標誌著新中國的誕生
意義:(1)新中國的成立,開啓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紀元。(2)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的歷史。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已經結束,中國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新中國的成立,是繼俄國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後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1)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內容: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性質: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規定了國家性質、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
意義: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進一步民主化的標誌,它結束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國家憲法的過渡狀態。
●3、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初步確立: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2)正式確立:①確立: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政協作爲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並發揮作用。②職能和地位: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
(3)新階段: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4)進 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確立了中共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已建立。1949年《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都作了規定。198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5、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國憲法修訂的情況: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主要內容: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加強對公民人身權利的保障,特別規定由於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意義:是對建國三十多年來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寫進憲法。意義:使中國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高度,成爲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6、 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80年代鄧小平會見柴契爾夫人時提出
7、 了解香港、澳門的回歸:1984年12月簽署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意義:香港的回歸,標誌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國恥,開創了香港和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開了重要的一步;標誌著中國人民爲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8、 了解《告台灣同胞書》: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委員會發表呼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
、第八單元
了解雅爾達體制和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大國首腦在雅爾達等國際會議上,討論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後和平問題,達成若干協議。這些協議確立了以美蘇爲主導的國際關係新體系,即雅爾達體制,奠定了戰後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A、杜魯門主義(政治):1947.3 遏制共產主義;B、馬歇爾計劃(經濟):1948.4 扶持和控制歐洲; C、北約組織(軍事):1949.4《北大西洋公約》 集體防禦。 D.「華約」組織成立 1955.5 華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蘇聯和保加利亞等八國在波蘭首都華沙),從此,在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
2、了解德國、朝鮮的分裂和古巴飛彈危機:
德國的分裂:1949 分裂西德--東德
朝鮮的分裂:1948 .8大韓民國;1948.9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蘇聯撤走)
3、了解 「歐洲共同體」形成和擴大
(1)、「舒曼計劃」1950年:提出建立歐洲聯合與美蘇抗衡…
(2)、《巴黎條約》1951年 「煤鋼共同體「(6國)
(3)、《羅馬條約》1957年。1958年正式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
(4)、1967年三合一「爲歐洲共同體」:各國之間實現商品、勞務、資金自由流動。(各個機構仍然具有獨立性)
(5)1973-1986:歐共體經歷三次擴大,英國、愛爾蘭、丹麥、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先後加入
4、了解日本迅速崛起爲經濟大國的表現:
a、1955年,人均收入超過了戰前,標誌戰後經濟恢復完成;b、1956-73年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其中1960年池田內閣《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日本提出「貿易立國」「出口第一」;c、80年代,日本成爲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5、了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南斯拉夫總統狄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提出。1961年 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倡議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勒舉行。宗旨:非集團、不結盟政策。 把經濟領域的鬥爭作爲中心內容之一。1973年第四次會議,將正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爲行動綱領。
6、了解蘇聯解體(1991年)和兩極格局的瓦解
(1)原因:a、史達林模式的束縛+西方和平演變; b、戈巴契夫改革:1988政治改革「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1990實行多黨制、代議制度、總統制; c、導火線:「八·一九事件」--加速蘇聯解體,1991.8《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國名改變
(2)、解體:獨立國協成立:-1991年「阿拉木圖宣言」―-標誌蘇聯徹底解體
影響:冷戰時代的終結,兩極格局的終結
最終答案:略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