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十六回讀後感.

題目:

東周列國志十六回讀後感.

解答:

春秋末期,由於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進一步發展,各諸侯國的階級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長期兼併戰爭的結果,改變了大國爭霸的形勢,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以後又形成了秦、齊、楚、燕、趙、魏、韓七個大國稱雄的局面,史稱「戰國七雄」.劇烈的統一戰爭自此開始.頻繁的兼併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和痛苦.  《東周列國志》與其他史書一樣,以國家的興亡成敗爲主題,致力探討氣運盛衰、人事成敗之間轉化變遷的因果關係.作者通過人物命運的沉浮,形象地告訴人們,能否注重道義,任用賢能是判斷一個國家前途命運的最根本的依據.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義是對天意的闡發,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舉,民心亡,其政息.這種人本主義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東周列國志》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羣星燦爛,千百年後,雖不乏其人,但這一時期的人和事,在歷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幾乎是後世是非成敗的理論源頭,更是後人行世爲人的標準和榜樣.小說通過豐富而生動的故事情節,讚揚了從善如流、賞罰嚴明、胸懷大度的王侯和忠貞、有勇有謀的將相,也讚揚了那些見義勇爲、機智果敢的豪俠.  列國之中,上至君王,下至卿士,守信立身,不惜功名生命的事例,比比皆是.程嬰犧牲自己的兒子,救出趙氏孤兒,忍辱偷生,終於復國.豫讓因智伯以國士待之,決意以國士報答,在智伯死後,幾次爲智伯復仇,就義之前,仍請求將智伯仇敵的衣服用劍斬過,以了心愿.田光向燕太子丹舉薦荊軻,圖謀刺殺秦始皇,爲守機密,自刎而死.當時的忠義之士,往往如此,千百年後仍使人感吧敬慕.勾踐身負滅國之恥,心懷復國大志,剛強、勇毅,不計榮辱生死,克制私慾,禮賢下士,以非凡的耐力和恆心,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以少勝多,摧毀強敵,稱霸天下.像這樣反敗爲勝、變弱爲強的事例,還見於晉文公重耳,吳大夫武子胥等段落之中.人生立志,應該放眼至高至遠之處,當以造福蒼生、澤及萬世爲念,這樣的榜樣有孔子、管仲、子產.他們的思想以仁愛爲根本,他們擁有安定天下、惠及萬民的志向,對真理永無止境地追求,引導君王走向內聖外王的正途,施行的政令,富民強國,成爲後世政治參照的法則.  與這些正面人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說也塑造了一些昏聵、殘暴、荒淫無恥的帝王、諸侯等統治者,和貪婪、奸詐、陰險的佞臣小人.作者對他們揭露與鞭撻的態度自然而然地融人情節的進展之中.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