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及其前後的中國社會狀況

題目: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及其前後的中國社會狀況
1915——1919 新特點 500字到1000左右

解答:

  五四運動期間集聚起來的知識分子羣體具有新的時代特徵.他們關注社會現實,改造社會的願望強烈;他們成長於新的時代環境,受傳統影響較少,有的雖然接受過舊式教育,但經新思想的薰陶而與傳統決裂;他們思想敏銳,善於接受新事物;他們懷有雄心壯志,追求光明,勇於爲理想而奮鬥;他們性情激昂,個性鮮明,敢於挑戰
  權威,等等.這些新的時代特徵,使知識分子成爲五四運動的先進羣體.五四運動揭開了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的序幕,知識分子被新的思想所吸引,形成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進知識分子」,他們「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爲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
  五四運動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轉折意義體現在多個層面,其中一個重要層面就是知識分子世界觀的轉變.這個轉變適應了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的社會需要,具有歷史必然性.
  五四運動前後知識分子思想變化的動向
  1911年中國迎來了一場推翻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偉大革命,以中華民國的新政制揭開了與世界近代化潮流相接軌的扉頁.然而,辛亥革命播下的種子並沒有獲得生長的土壤,曾經對西方民主共和充滿憧憬的知識分子,很快就因爲民國初年糟糕的現實而陷入失望和迷茫的困境.
  鴉片戰爭以降,探索救國救民的知識分子一步步從「天朝帝國」的思想束縛中走出來,將眼光轉向世界,努力從西方近代思想武庫中尋找中國向何處去的答案.但是,當中國人沿著西方社會的發展軌跡,擁有了「船堅炮利」,引進了內閣、政黨、憲政等一整套政制,宣傳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社會面貌卻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改觀.「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皇帝換爲總統,王朝變成民國,奴僕改稱人民,可社會依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深淵繼續沉淪.這究竟是爲什麼?五四運動之前,迷茫中的知識分子百思不得其解.
  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革總是與先進思潮相連,知識分子扮演著先進思想擔當者的角色.在先進思潮的嬗變中,知識分子不斷進行著反省.首先是參照模式的反省.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最早吸引了知識分子的眼球,戊戌變法運動的興起是日本參照模式的臨摹.變法運動失敗以後,英美模式成爲知識分子的選擇,「以英美爲師」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發.革命夭折以後,法國模式受到知識分子的推崇,以激進的法蘭西革命爲榜樣的思想啓蒙運動繼而登場.其次是制度選擇的反省.基於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揭露和批判,知識分子確立了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制度取向,然而,目睹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國的實踐扭曲,知識分子的信心和理念開始發生動搖.「代議政治雖今猶在試驗之中,其良其否,難以確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測」,李大釗的這段心語表達了知識分子對民主共和制度選擇的懷疑.第三是思想比較的反省.20世紀初歐風美雨浸潤中國思想界,知識分子視西方輸入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爲拯救中國之圭臬.1915年啓蒙運動興起後,各種新主義新思想更使知識分子眼花繚亂,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工讀互助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思潮蜂擁而至,迫使知識分子通過思想比較作出理性的選擇.
  五四運動前後知識分子的思想處於變動狀態.對民國初期實踐的強烈不滿構成了知識分子尋求思想超越的內在驅動,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懷疑和動搖顯現出知識分子世界觀轉變的歷史必然.
  五四運動期間知識分子的羣體性集聚
  在西方近代文明衝擊下,東方古老文明日漸式微,以儒家思想爲內核的思想傳統逐漸失范.因此,傳統知識分子賴以生存的根基遭到破壞,新生代的知識分子得以成長,並形成羣體取傳統知識分子而代之.
  19世紀60年代起,伴隨洋務運動的興起,新式教育的誕生開始瓦解傳統教育制度,知識分子在經學殿堂之外吸收到「聲光化電」一類新知識的養料.這就爲催生新生代知識分子創造了條件.19世紀末,以康有爲、梁啓超等人爲代表的知識分子,雖然表現出「不中不西,既中既西」的思想特徵,但作爲社會轉型期的過渡,已經不同於傳統知識分子身份,被一些學者視爲近代中國第一代新型知識分子.進入20世紀後,知識分子又發生了羣體性的轉型,孫中山、陳天華、鄒容等一批以留學生爲主體的知識分子構成第二個新生代羣體.1915年思想啓蒙運動中,以魯迅、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爲代表的知識分子脫胎成型,他們以憤世嫉俗的激進思想推進中國社會的改造,經過五四運動而結成近代中國第三代新型知識分子羣體.
  陳獨秀是五四運動前後新生代知識分子羣體的核心人物.他於1913年來到上海,通過商務書店的老鄉熟人汪孟鄒等的幫助,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者,以創辦雜誌爲活動方式,廣泛聯絡各地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像胡適、魯迅、章士釗等人,都是在這個過程中聚集在一起的.1916年底,他又到北京活動,與蔡元培、李大釗等人接上了關係,南方與北方的知識分子結盟成羣,人員越聚越多,圈子越擴越大.《新青年》雜誌也就成爲這一代新型知識分子羣體的思想陣地,發揮著傳播新思想的作用.
  五四運動期間集聚起來的知識分子羣體具有新的時代特徵.他們關注社會現實,改造社會的願望強烈;他們絕大多數成長於科舉廢除後的時代環境,受傳統影響較少,有的雖然接受過舊式教育,但經新思想的薰陶而與傳統決裂;他們思想敏銳,善於接受新事物;他們懷有雄心壯志,追求光明,勇於爲理想而奮鬥;他們性情激昂,個性鮮明,敢於挑戰權威,等等.這些新的時代特徵,使知識分子成爲五四運動的先進羣體,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那樣,「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分」,他們「比辛亥革命時期的知識分子更廣大和更覺悟」,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先鋒橋樑的作用.
  五四運動促成知識分子世界觀羣體性轉變的實現
  五四運動中知識分子羣體亮相的一個突出表現是世界觀的轉變,他們有別於近代中國第二代新型知識分子羣體的地方在於,以陳獨秀爲代表的知識分子實現了思想轉型,完成了從民主主義到馬克思主義的轉變.
  五四運動之前,支配先進知識分子世界觀的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進化論思想,天賦人權觀,社會契約論,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理念,構成知識分子世界觀的基本要素.這樣的世界觀曾經引導知識分子投身中國社會的改造,具有站在時代前列的先進意義.隨著進步思想的向前推進,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世界觀的缺陷日益展露,它的一套理念被活生生的現實所摧垮,難以引領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五四運動揭開了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的序幕,知識分子被新的思想所吸引,形成了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進知識分子」,他們「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爲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這裡所說的宇宙觀就是世界觀,這種新的宇宙觀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理論、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學說所提供的一系列思想觀點.它取代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世界觀,成爲武裝知識分子的銳利思想武器.
  五四運動促成知識分子世界觀轉變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基於知識分子對中國社會政治關係變動的感悟.五四運動引出了中國革命的路向變化,社會變革中新的政治力量和政治組織的醞釀誕生,顯示了政治關係面臨重大變動的徵兆.第二,基於知識分子對社會主體力量的新認知.五四運動充分顯示了工人階級的作用,標誌著無產階級以中國革命的主體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知識分子從工人階級政治鬥爭的精神激勵下看到了革命的新曙光.第三,基於知識分子受時代潮流的感召.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在知識分子陷入思想困境之際,向中國知識分子展現了前進的指路明燈.
  五四運動促成知識分子的世界觀轉變是羣體現象,即是說,它不是某個人的個別現象,也不是某些人的少數現象.所謂羣體現象,就是指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五四運動中世界觀的羣體性轉變主要包括兩種類型知識分子.一是以陳獨秀、李大釗等有著民主革命閱歷的知識分子爲典型,他們世界觀轉變的特徵是拋棄原有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世界觀,轉向接受新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一是以毛澤東、瞿秋白、鄧中夏等初出茅廬的年輕知識分子爲典型,他們世界觀轉變的特徵是在初次形成世界觀過程中,比較各種新思想,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爲自己世界觀的基礎.這兩種知識分子代表的世界觀羣體性轉變表明,近代中國在五四運動後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個別人主觀意志的結果,而是社會客觀的需要,具有歷史必然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