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反侵略的歷史豐碑

題目:

中國近代反侵略的歷史豐碑
300字左右

解答: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步入了屈辱的近代.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被列強奴役的歷史,但更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羣衆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鬥,艱苦探索的歷史.縱觀近代,人們爲了反對外侵,復興中國作了無數次的鬥爭與嘗試,它是中華兒女抗爭精神的體現!
從鴉片戰爭起,中國人民反對外侵的鬥爭從未停止,貫穿整個近代,但那時的反外侵主要是羣衆自發的,以及愛國官兵的抵抗.而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卻節節節敗退,直至曲膝求和,割地賠款.兩次鴉片戰爭中湧現了無數愛國將士及英勇抗戰的百姓,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每一交反外侵以失敗告終.近代中國人民兇手統治階級中的愛國人物在反外侵鬥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鑄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其舉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殘酷統治,但也與列強的入侵有關.農民是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者的主要壓迫對象和反抗力量.太平天國的領袖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嚴禁鴉片貿易,在《資政新篇》中,主張平等地與外國交往,這些都打擊了侵略勢力.1862年,清廷與英法勾結,借師助剿,英法兩國撕下「中立」的僞裝,幫助清政府進攻太平軍,李秀成積極作戰,生擒長勝軍首領,取得了上海戰役的局部勝利,給中外聯軍沉重的打擊,削弱了中外聯軍的力量.
太平天國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侵略勢力,但他們對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缺乏更改的認識,且他們也不是以反侵略作爲自己的主要鬥爭目標,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1900年左右,義和團運動在廣袤的華北大地興起並蓬勃發展.貫穿於義和團運動的最常見的口號是「扶清滅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義和團對清政府及洋人的態度.但是這一口號有極大的局限性,他們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動本質,同時盲目排外,這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義和團運動的反侵略精神是不可否定的.義和團運動最先啓動戰爭風雲,滿清權貴爲仇洋而開戰,但最終由於清廷的倒戈及反擊,義和團成員腹背受敵,最終失敗.
義和團運動是一個人民自發的組織薄弱的運動,它並沒有統一的領導,綱領及目標,但它卻在打擊外國侵略方面作出了貢獻.應該說,義和團運動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運動,但它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顯示了人民力量的偉大.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原因,正是在那個特殊而混亂的年代,義和團運動興起,義和拳來自生活,反映了百姓的心態及反侵略的決心.可以說,正是包括義和團在內的中華民族爲反抗侵略所進行的前撲後繼的戰鬥,才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和滅亡中國的圖謀.
戊戌變法失敗後,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此時,以孫中山爲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國掀起了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學說,要推翻清朝政府,可是並沒有正面鮮明地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甚至幻想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持,但是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就間接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開了清王朝統治的缺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滅.此後,中華民國成立,並頒布了《臨時約法》,使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要這之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其在華的代理人,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統治,從而爲中國人民鬥爭的發展開闢了道路.這是中國人民反對外侵的一次勝利.
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面貌,但革命的果實被竊取,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與妥協,反侵略的任務仍沒有完成.
1913年以後,統治中國的主要是北洋軍閥控制的政府,北洋軍閥政府邊年紛爭不斷,軍閥的專制統治和割據、紛爭乃至混戰,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使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此時,由於一戰的發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入侵不明顯,但它們並未放鬆對中國的控制,其中經濟入侵尤爲顯著.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羣衆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知識界得到傳播,並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使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它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開戶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爲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鬥爭指引了方向,並領導人們了革命的勝利.
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這次事變,不僅使日本帝國主義蓄謀已久的侵略東北,進而侵略全中國的陰謀得以實現,給東北人民造成巨大災難,而且也成了後來持續15年的每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此後,日本隊入侵中國華北地區,製造華北事變,1937年7月7日,日本屐盧溝橋事變,日本侵華方針由「蠶食」轉爲「鯨吞」,幻想集中強大兵力,在三個月或半年內滅亡中國.中國共產黨積極抵抗日軍侵略,組織抗日義勇軍.一二九運動等,但國民黨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圍剿紅軍.直至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1937年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成立,這對反對日本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組成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國是一大進步,是克故制勝的最可靠保證.但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不同階級、階層的聯合.從抗戰開始,就出現了以國民黨爲代表的片面抗戰路線和以共產黨爲代表的全面制高點路線的對立,存在著國共兩黨之間既聯合又鬥爭的複雜關係;而中間小黨派則搖擺於兩者之間.這是國內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在整個抗日戰爭間的必然反映.
中國共產黨在廣大的敵後戰場放手發動羣衆,實行了人民戰爭,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在正面戰場,國民黨組織了一系列會戰,有效地打擊了日本的侵略.但是它主要進行陣地戰,消極防禦.而敵後戰場廣泛開展人民戰爭,充分採用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充分發揮了人民羣衆的主動性,積極性,把敵人後方變成了戰場,有力地消耗了敵人,積極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成爲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抗日戰爭的另一個雖戰爭的長期性.抗日戰爭是一場極其艱苦的持久戰.同中國曆次反侵略戰爭相比,抗日戰爭持續時間最長,喪失國土最廣,給國家造成的災難也最爲深重.抗日戰爭的長期性,是由於敵強我弱的基本格局和當時國內及國際的特殊環境所造成的.敵我力量消長的變化,使抗日戰爭分爲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發展階段.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至此,抗日戰爭結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